为何澳洲教育质量一路走高?为何年轻的澳大利亚,有着如此强的学术水准?为何在不到120年的发展历史中,其学者和科研人员共斩获了14次诺贝尔奖? 周成刚老师在澳洲名校之路结束之后,写下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自己对澳洲学术研究的感受。这些感受主要基于两次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他们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极为卓越的科研精神。一个国家的大学中能有这样的学者、这样的研究精神,何以不强? 澳大利亚“名校之路”随记在日月星空下奔跑的澳大利亚教育 文/周成刚 出处/ 海外网(ID:rmrb_hww) 澳大利亚,一个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岛国,曾经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远离其它大陆。虽然面积不小,但大多是沙漠地带,不适合人类居住。2500万人口,什么内需都不足。可就是这个1901年(也是诺贝尔奖诞生的一年)才建国的年轻国家,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不到120年的发展历史中,澳大利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共斩获了14次诺贝尔奖,其中竟然有7次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实在出人意料。 5月18日,我们带着许多问题再次出发,开始了为期18天的澳大利亚“名校之路”的探访活动。我们到访的第一站就是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教授的母校——西澳大学。西澳大学就坐落在珀斯,一个经常被戏称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城市。不过,走进校园的一瞬间,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三五成群,在校园里匆匆而过。紧挨着海湾的校园建筑在碧空蓝天下,显得格外干净迷人。深秋的落叶在午后的阳光下折射出暖暖的金色。伫立在钟楼前的苏格拉底塑像,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个行人,仿佛激励着我多提几个为什么,去揭开巴里马歇尔教授的成功秘密。 保持一颗好奇心 马歇尔教授出生在西澳小城卡尔古利,父亲是个能干的机械师,也始终鼓励马歇尔自己动手,不断尝试。母亲是个护士,希望孩子们通过读书走出小镇。马歇尔从小就接触了爸爸的各种技术书籍,听妈妈讲那些医疗和护理知识。自由而注重教育的家庭环境让马歇尔的好奇心不断延伸,他八岁时就制作了电磁铁,12岁时就因为抢救误喝燃油的妹妹而上了报纸。从小调皮的马歇尔还喜欢弄枪玩弹弓,甚至从药店和化学品商店购买原料制造鞭炮和小型爆炸物。马歇尔回忆说,他因此受到了父母的惩罚,但发现父母也为他的这种“小聪明”感到自豪。在采访中,马歇尔教授反复提到“好奇驱动的研究”。我想,正是这种来自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培养了他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1980年代,尽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普遍认为这是由精神紧张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马歇尔说:“我一直对精神紧张导致这一疾病的说法持怀疑态度,我常开玩笑说,如果某个教授说这个病是由紧张引起的,我就觉得他是不知道真正的病因。”这种刨根问底的脾气一直支撑着马歇尔的研究。马歇尔后来遇到了肠胃病病理学同事罗宾沃伦(Robin Warren),沃伦在胃溃疡部位发现了细菌菌落。于是马歇尔认为这些细菌可能就是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也是导致胃癌的重大风险因素,如果这些细菌通过抗生素消灭掉,那么溃疡病的治疗将会彻底改变。一个大胆的假设就这样诞生了。 ▲马歇尔教授在办公室展示诺贝尔奖牌 十年磨一剑 马歇尔的这个假设遭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质疑,他提出的一系列观点也常常被认为是不着边际。但马歇尔并没有轻易放弃,他说:“质疑是我的性格。我的研究让我每天有机会和病人打交道,我看到我的治疗方法在一些病人身上凑效,他们的病情有明显好转。但我更想证明我的理论可以帮助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胃溃疡患者得到治愈,我迫切需要证明这一理论。” 科研往往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没有付出很难有收获。幽门螺旋杆菌终于培育出来了,可它只能依赖于人体生存,无法用动物来做实验。马歇尔回忆说,面对当时的许多不确定,他别无选择,最后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以身试法”。就这样,马歇尔毅然决然将细菌培养体一口喝了下去。没想到几天后,他就出现了呕吐、恶心的症状,最后真的出现了胃溃疡。 马歇尔平静地对我说,“不少医生都曾在研究过程中拿自己做试验品,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我的试验是基于科学假设的,而且我成功地治疗了多年的溃疡病的患者,我是有信心的。我要做的就是,继续拿出证据,证明我的理论是对的。”尽管马歇尔和沃伦在1985年就发表了论文,论证幽门螺杆菌对胃炎和胃溃疡的影响,但直到10年以后,他们的观点才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并在业界普及开来。 马歇尔和同事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认可。一路走来,马歇尔也体会到做科研的艰辛。科研要找到正确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坚持和一点点运气。马歇尔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如果当初我喝下的病菌没有感染我,我有可能会放弃研究,也许会去开诊所行医挣钱。选择科研这条路,有点像卧薪尝胆,你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最终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是巨大的。”2005年,54岁的马歇尔和同事沃伦一道终于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中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奖。 科研人员千千万万,能登上科研顶峰并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是凤毛麟角。马歇尔医生很冷静地说:“我觉得,你不应该给你的科研设置一个时间表,你从事的科研,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如果幸运获得诺贝尔奖的话,你也许已经80岁。”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科研精神吧! ▲昆士兰大学校园 马歇尔是幸运的,产生了14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澳洲也是幸运的。但幸运也绝不是偶然的。我们再来看看澳洲的大学和澳洲政府的对科研的支持吧。我相信,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大环境是科学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