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仍在“失血”:适龄学生流失、老师无心恋教、学校不断萎缩……2018年上半年,《半月谈》策划了专题《“止血”乡村义务教育》,对当前乡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校舍等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城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提升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农村学生劣势积累、乡村教育恶性循环等问题,对农村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怎么办?如何破?我们的稿件中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疏解职称“堰塞湖”;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互联网教育手段,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等建议,得到中央及不少地方的重视。 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要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江西、山东等地也出台政策,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正向乡村教师倾斜。 此外,我们还报道了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如《直播课堂,让乡村孩子看见光》《教育≠“教虑”:孝义教育的完美不等式》《少见!这里学生大量回流乡村学校》,这些案例为各地做好乡村教育提供正面经验。 家校关系异化:谁都不满如何破? 妈妈因陪娃写作业气到脑梗、小学生因压力太大跪求妈妈、家长群变成了“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亲子作业成了家长作业……家长和老师是两个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家校互动是为了让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然而,异化的家校关系正挑战着家长老师的敏感神经,催生了各种问题。 半月谈针对此组织策划了《陪作业陪出焦虑症》《下不下班听老师的,家长恐成“编外教师”》《亲子作业,锻炼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家校关系异化,家长群成了负担群》《80后”家长驾到,家校关系该咋处》《幼儿园作业:自制不敌网购?》等反映家校矛盾的稿件,均引发网民热议。 针对家校关系,山东济南、江苏等地纷纷发布条例、纲要规范家庭教育行为,让学校调适家校关系有章可循,让班主任优化家校沟通有据可查,让家长科学育儿有规可遵。我们也组织了《34年不留家庭作业,三任校长接力“高效课堂”》《家校矛盾难解?这所学校说不!》《这样办学:“六年影响一生”》等稿件,以期通过典型案例为破解家校关系提供解决方案。 人才逃离从教: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质量决定着人才质量。然而现实是优秀人才逃离从教。另外,少数教师各类违反师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件,引发了民众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强烈担忧。 针对此,我们一方面组织策划了《社会巴望教育,人才却逃离从教》《师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教师做微商,买还是不买?》《他们为何不愿当班主任?》《辅导员:高校里最尴尬的“老师”?》等一系列反映基层教师难处、苦处、痛点的稿件,为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另一方面,在基层一线,更有着大量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教师,对此我们也策划报道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刊发了《他没有一顶“帽子”,却是真正的师者》《满春燕:从虚拟世界“捞”孩子》《李恒鑫:带孩子研学的体育老师》《上得讲台下得车间,她把学生培养成“达人”》《88岁退休校长,24年拾荒助学》等稿件。这些教师,爱教、乐教、适教、善教,我们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关注教师、关心教育。 (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策划实施:周清印 高远至 原碧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