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扶智、扶業、扶志,是教育扶貧之根本 【思想匯】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竭力克服疫情影響,決戰脫貧攻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教育脫貧攻堅以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三區三州”為重點,以義務教育有保障為主攻方向,統籌“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各項任務,總攻力量有效匯聚的態勢已經形成。脫貧攻堅接續的是鄉村振興,這說明扶貧不僅僅是扶資金扶經濟,也是扶理念扶智慧,目的是建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業發展和社會建設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生態。全面脫貧需要形成貧困地區經濟和貧困家庭個人的發展能力,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學校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類組織,教育通過知識、人才、科技和文化而推動社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優勢特點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1.教育扶貧“根”在扶智 扶貧先扶智,“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是扶貧工作分類施策的內容之一。較之於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社會保障兜底等形式,教育通過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能力而實現根本脫貧,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又帶動家庭發展,因而意義更加重大、作用更加長遠,是扶貧的根本,體現著教育的社會功能本質。 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版圖上,義務教育是孩子們走出家門、學習系統知識的營養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年輕人聯通社會、獲得實際本領的雙車道。對於鄉村百姓而言,中小學校代表著對未來的憧憬,職業學校體現著謀生的本領,高等學校實現著遠大的理想。義務教育面向每個孩子,是學習成長的起點和開智的基礎,因此是教育扶貧扶智的重點,其中控輟保學是核心任務,之后則是通過提高教育層次而增強貧困學生的人生發展能力。各級各類教育要立足於以自己的本質屬性培育人才,做好內涵式發展。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治本之策的基礎。教育系統通過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環節、重點因素,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學位、教學、資助保障能力。通過不斷加大義務教育投入,持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使他們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師資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在教師保障上通過加強鄉村學校教師補充,通過提高貧困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准和擴大覆蓋面,通過教師“特崗計劃”招聘傾斜、開展教師信息素養與能力提升培訓、實施“銀齡講學計劃”及設立鄉村中小學首席教師崗位計劃等多項教師專項計劃、支教計劃幫扶行動,實實在在地支持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師水平提高和隊伍結構優化。 控輟保學是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核心。學生輟學原因多種多樣,單純的貧困因素好幫扶,但還有諸多智力、興趣、心理、家庭、觀念因素,甚至也還有外出打工、早婚早育、入教入寺等現象。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著教育脫貧攻堅的成效,影響著鄉村建設的未來,意義深遠,因而成為教育脫貧攻堅的主攻點。教育系統通過持續推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為52個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全面建檔立卡,通過建立工作台賬實行動態調整,通過“一校一策”“一類一策”甚至“一人一策”對輟學原因、反復失學輟學等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對症施策,確保讓輟學學生回歸學校並“進得來、穩得住”。這些深入細致的工作措施,形成了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堅實基礎。 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層次優質教育的機會,提高了貧困家庭全面脫貧的能力,擴展了貧困地區發展的空間,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這裡面職業教育的作用最為直接,因此在貧困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發展涉農職業教育、辦好中職學校、注重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工作實施層面,注重發揮“全國一盤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深化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特別是發揮東部地區職業院校在市場理念、產教融合、教學水平方面的優勢,實現高職招生傾斜、推進中職協作招生、開展定向訂單培養和技術技能培訓等。這一系列幫扶行動,既幫助了貧困生個人和家庭,也提升了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發揮的是龍頭帶動作用,通過招生、培養、就業上的政策傾斜,持續有序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還通過多種措施幫助專項計劃錄取學生完成學業,如為接受高等教育貧困生建檔立卡提供多種資助、實習、工作支持,開展針對性學業輔導﹔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活動、優先推薦工作崗位、設立專項崗位等實現精准幫扶就業指導。高等學校的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工作,力度更大,並已發展出若干個聯盟形式,集團化定向解決難題。 2.教育扶貧“實”在扶業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已經步入中上收入國家行列,進一步發展體現的政策方向是——義務教育重在均衡規范、職業教育重在融合產業、高等教育重在創新及應用。由於經濟社會特別是區域、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在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隨父母打工流動或作為鄉村留守兒童兩種現象並存,職業教育因經濟產業不發達及理念觀念原因其實力相對薄弱,高等教育對經濟的輻射能力也往往不高。因此,青少年總體以流出為主,致使貧困地區存在著“人才輩出、江山依舊”的狀況,教育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尚未很好體現。因此,地方各級各類教育需要考慮如何以特色內涵服務美麗鄉村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如何以自己的使命職責推動區域產業形態變革和社會文明進步﹔國家高水平大學也需要思考除了招生傾斜和消費扶貧外,還能給予什麼樣的科技、人才幫助以實現對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精准幫扶。 縣域產業是鄉村經濟的活力基礎,沒有產業貧困地區不可能走向繁榮。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長久之計,因此教育扶貧必須進一步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除了人口素質因素,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之貧,一是貧在山高路遠上,二是貧在生態脆弱上。山高路遠可以轉化為有山有水的后發優勢,但生態脆弱的問題不好辦,沒有穩定的產業或產業鏈條太短,經濟活動的供應鏈消費鏈價值鏈循環很難實現。貧困地區隻有生長出自己的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優先考慮發展地域特色產業,提高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和脫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