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全过程管控体系。优化和改造教与学、作业与考试等传统环节的线性逻辑,建立全过程管控体系,把合格性检测融合到阶段过程中,减少重复率,提高效率。积极尝试“大群体集体精讲、小群体个性辅导”以及自主学习、任务学习、先学后教、双课堂融合等教与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避免浅层次、低效率环节,让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数据成为判断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依据。 (四)突破界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班级、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甚至是不同学科教师岗位之间的界限,统筹安排讲新课、留作业、个别辅导、测验、针对性讲评、个性化指导等环节,发挥教师专长,提高教师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结合实际用好北京数字学校、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教材资源网等平台资源以及国家资源,鼓励区域或校际特色课程共享、线上课程修习、学习社区建设,探索区域、学区、集团等形式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 (五)加强教育命运共同体研究。进一步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理念转变,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示范案例和专业咨询,体现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包容互惠特色;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家庭环境、教师专长以及社会资源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共同开展和学生学习紧密结合的贯通性育人活动。 (作者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6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