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开发创业的过程中,围绕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细致扎实的工作,例如出台《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着重于激励机制和宽松环境,鼓励大家千方百计想办法、既拍胸脯更拍脑袋,碰到硬骨头不松口但换牙、遇上大险阻不退缩但变道、接到难任务不打折但巧干,坚持先完成再完美的务实精神。 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是海纳百川、面向未来的胜利 “最初,城是没有的。”原临港管委会副主任、港城集团董事长鲍铁鸣指着一张1999年的临港地区卫星图,那一片在海堤线以外的蓝色区域,就是今天临港主城区所在的地方,“当时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没过这片土地,只有退潮的时候,会露出一片海滩。” 2002年12月9日,一大早,鲍铁鸣冒着寒风细雨,赶到正在施工的大堤上。从荷兰租借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诺西号”正式出沙,以每小时3000立方米的挖泥量向港城围区吹填供沙。那是临港新城建设开局的第一年。 这一年,随着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启动,作为深水港建设的配套,上海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开序幕。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海之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全面铺开。 2020年4月17日,位于临港地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走进总装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装配,一辆辆新车正驶下生产线。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第一季度,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制造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逆势上扬”业绩。 作为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于2019年1月7日动工,当年10月投产,创造了“特斯拉速度”。一年后的1月7日,首批临港工厂制造的Model 3电动轿车交付,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二期工程启动,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兴奋不已,“在中国,我看到了非常令人激动的未来”。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面对世界的”。浦东在开发开放伊始,就提出了“在地球仪旁思考”的口号——通过开放向全球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看齐,全面拉高浦东开发开放的对标要求和品位,引进全球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产业、人才、标准等要素,用好开放优势,集聚全球资源,实现更大发展,这是浦东30年走来的路。 集聚上交所、期交所等要素市场,强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将海港、空港打造为世界级枢纽,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三,提升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发展服务贸易、高技术产品贸易等高能级贸易,增强全球贸易资源配置能力;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硬核”浦东展示了强大的产业发展后劲……上海浦东这张“王牌”打出了应有的国际效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发出了中国声音,也显示了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 2019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7年左右时间再造一个新浦东。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认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见证了上海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城市,逐步走向多中心、复合功能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过程中,浦东也奠定了上海“五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要地位,意味着浦东作为国家对外开放龙头和窗口,在上海乃至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将愈加稳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实践是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展开的,今后30年的发展正好切合了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上海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举高举稳浦东开发开放这面旗帜,打好打活这张王牌,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将浦东打造成为我国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旗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窗口、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的功能高地、超大城市的治理样板,奋力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奇迹。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0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