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专业38名师生,来到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实习。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课程是探索性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个典型案例。考古实习期间,师生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体用餐、上工不辍。带队老师一般3至4人,晴天上工,雨天上课;白天手把手地教发掘,晚上一笔一笔地改记录。整个学期,学生和老师、工人一起在考古现场挥汗,动手动脑,直接面对考古前沿现象。 在这里,2017级本科生胡云飞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这段时间,他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与当地招募的民工相处。刚到淮阳时,因为这些民工讲当地的方言,说话又快嗓门又高,胡云飞经常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但是时间长了,胡云飞找到了一个秘诀: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要真心真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家庭劳动、简单手工制作以及与年龄相匹配的公益劳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面向成年人的劳动教育。 在他看来,大学校园内有许多真实劳动机会,此外,“应鼓励全日制学生在学期间,在校外参加实习、实训、调研和科学研究,参加真实、有报酬的勤工俭学,参加校外公益志愿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商场、物流、医院、公共卫生防疫等劳动场所,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场所。”卢晓东说。 如今,不少高校都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劳动教育的相关实践。 在汕头大学,学校以强化学生劳动服务为重点设计公益课程。公益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每门公益课程1学分,48学时。其中,劳动服务环节不得少于32学时。每位本科生须获得至少1个公益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在东北大学,学校在本硕博思政课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展开劳模文化研究成果进课堂,加强以劳模文化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表示,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因此,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