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不同,特别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变革性和创新性,体现为发明创造。一方面,将科学原理和技术运用到具体劳动中,改变了劳动方式;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国古代劳动思想中就有这方面的范例。 其一,劳动中把握事物原理并作创造性运用。墨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不仅重视生产劳动,而且善于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科学原理,并据此做出大量创造发明,还教育学生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他说:“负而不挠,说在胜。”这里的“负”就是“担”或者说“衡木”的意思。“挠”原意是“曲木”,这里引申为“物体倾斜”的意思。“胜”有“胜任”“承受”等意思。整句话是说,用衡木担物,支点在中间,衡木就不会发生倾斜。这是因为两端物量相等,彼此平衡任的缘故。这句话包含着杠杆平衡原理,墨子运用此原理发明了提水工具——桔槔,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其二,劳动中进行创造性探索。在中国历史上,清代政治家、请圣祖康熙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曾刊印《耕织图》颁行全国。他在劳动中还留心观察研究并有新发现:“丰泽园所种之稻,偶得穗,较他穗先熟,因种之,遂比别稻早收。若南方和暖之地,可望一年两获。”这段话生动记述了他在农作物良种培育方面的创造性探索。 吸收借鉴传统劳动思想的精华 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中国先人热爱劳动的有力见证。传统劳动思想就是中华民族重视劳动的集中体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 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吸收借鉴传统劳动思想的精华。但要指出的是,传统劳动思想是与中国古代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因此,在今天的劳动教育中绝不能将其完全照搬。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本着古为今用的态度,对传统劳动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扬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5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