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劳动与教育⑥ 编者按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与劳动、劳动教育相关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再次凸显出重要意义。本版从劳动思想、劳动精神和休闲观念等角度,展开对劳动教育的探讨,以期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六大以来“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增加了劳动教育,体现出新时代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创新和发展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表现为人们通过发挥体力和脑力作用,运用劳动资料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人们要获取生活资料,就必须劳动。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另外,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离不开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必须开展好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时,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具体到劳动教育来说,不仅要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还要扎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有重视劳动的思想传统。整理发掘这部分思想成果,有助于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传统劳动思想弘扬劳动价值 对于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精辟论断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宗旨、方法、目标,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弘扬劳动精神,是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抓手。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懂得劳动的崇高和伟大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劳动意义有丰富的论述。 其一,劳动是生存之本。古代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墨子教育弟子说,“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食者国之宝也”“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在墨子看来,民不可无食,食必须通过劳动获得。明代学者吕坤说:“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不勤劳务农,就缺衣少食。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这些观点指出了农业劳动的基本价值。 清代政治家曾国藩将这种劳动谋生观点加以发展,提出:“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已不限于农业,但是人人必须劳动才能生活。 其二,劳动促进个人发展。劳动可以培养人优良的品德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春秋时期的敬姜在教育儿子时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指出了劳可培善和逸则生恶两种不同的品德培养功能。明末清初的学者颜元认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意思是劳作使人强健。清代学者汪辉祖在批判“幼小不宜劳力”观点时指出:“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他认为,古来成功的将相,没有一个是软弱不耐劳苦的。 其三,劳动是理想生活方式。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教育儿子把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劳动中得到人生快乐,成就君子人格。 传统劳动思想倡导辛勤劳动 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对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有对辛勤劳动的积极倡导。对于劳动要耐得住艰辛、要坚持不懈的道理,中国古代多有论述。其中,曾国藩对辛勤劳动的论述最详,对现代人影响也较大。他这方面的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是“勤”。古人关于勤于劳动的论述指不胜屈,政治家劝子侄勤于政事,学问家导儿孙勤于读书,贤母们教女儿勤于纺绩。明朝仁孝文皇后徐氏说:“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阐释对勤的道理,勉励长子纪泽说:“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泽儿习勤有恒,则诸弟七八人皆学样矣。”他认为,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要做到勤,需持之以恒锻炼。 其二是“早”。这个概念是曾国藩在总结祖父星冈公家训思想时凝练出的,意思是“早起”。这是曾国藩关于“勤”思想的重要维度之一。他还对此概念加以发挥,“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家中大小,总以起早为第一义”。在曾国藩看来,“少睡多做”,体现“一人之生气”。因此,他把早起作为耐劳苦教育的主要手段。曾国藩的这一观点,在之前的教育学著作中较为多见。南宋文学家叶梦得说:“每日起早,凡生理所当为者,须及时为之。”朱柏庐治家格言的第一句话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传统劳动思想主张诚实劳动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在长大后“诚实劳动”。所谓诚实劳动,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劳动,运用脑力或体力有效地改造世界,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搞形式、走过场、摆样子。 其一,诚实劳动重在做实事。孟子讲的揠苗助长寓言,就生动讽刺了那些不诚实劳动却想取得成功的行为。要让禾苗长得好,就得踏踏实实浇水施肥,而不是一根根地往上拔。揠苗助长者虽然付出了体力,看到苗长高了一大截,但是苗最终全死了。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不诚实劳动现象的深刻批评,也从另一方面表达了孟子提倡诚实劳动的意思。事实上,中国传统劳动思想中的“习”字,本身就包含了实践、实行之意。主张劳动思想的汪辉祖指出:“士不好学,农不力田,便不成为士、农。欲尽人之本分,全在各人做法……故‘人’是虚名,求践其名,非实做不可。”他提出各行业的人要“实做”,进行脚踏实地的工作。这是他倡导诚实劳动的体现。 其二,诚实劳动尚力行、忌空谈。重视习行、关心实务,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然而,在历史上也不乏懒于劳动、脱离实际的空谈作风。比如六朝时期的名士,虽然在品藻古今方面颇多才华,一旦任用他们处理实务,却“多无所堪”。这些人惯于高谈虚论,迂诞浮华,不涉世务,不知有丧乱之祸,不知有耕稼之苦,不知有劳勤之役,因此难以“应世经务”。颜之推概括说:“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这是对那些不劳而获、没有真才实学的南朝名士的有力批判。 传统劳动思想强调创造性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