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立即启动实施“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为深入报道各地书写教育“奋进之笔”的新经验、新进展,中国教育报策划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派出精锐采访力量,分赴全国各地,去革命老区、去沿海边疆、去改革前沿,深入基层、挖掘生动素材,生动记录了教育系统工作者奋力书写教育奋进之笔的感人故事。 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的报道见诸报端,一项项标志性的重大改革试点、一个个有温度的重要政策举措、一批批有力度的重点工程项目逐一呈现在中国教育报头版重要条位,积极回应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展示了教育系统工作者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奋力书写教育奋进之笔的精神气概。 思政工作发出教育强音 全国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完善顶层设计,编好教材、创新教法、发展学科、壮大队伍,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这是一次见证教育系统变革育人方式的特别报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完善顶层设计,编好教材、创新教法、发展学科、壮大队伍,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采访报道过程中,中国教育报记者感受到各地各校在学校思政工作方面正抓铁有痕地推进落实。 “学习筑梦”,这是2018年吉林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打造的一个鲜明标识。“学习筑梦”,学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年时间里,通过深入开展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吉林高校思政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类课堂齐声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新时代新思想入脑入心。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吉林在师生角色转换上做起了文章。连续举办两届的全省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吸引800多个学生团队、5000多名大学生参加。他们在由被动听向主动讲的转变中,对思政课的兴趣变得空前高涨。 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全国各地采访时看到,和吉林一样,各地各校思想政治工作都发出了洪亮的教育强音。 为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实效性,北京在提高站位、做强队伍、创新教学3方面下功夫,面向全市高校开设20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市级思政课,组织高校专家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建议》,启动13个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建成一个思政课高精尖中心和1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与北京同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试点省份的天津、湖北等地也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天津推行教师联合授课制度,构建多维导师体系,设立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思政课改革、课程思政攻坚、实践育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天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早已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员工的事。 把目光从东部移到中部省份湖北。如何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湖北的答案是:将立德树人理念渗入高校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用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这5条“思政链”,织就育人网。 广东是民办教育大省,党建、思政工作更为关键。广东强化党委核心作用、创建党建工作标准、拓展“三全育人”格局,还出台专门文件,加强对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和督导专员的选派管理工作,并把党建工作作为民办学校注册登记、年检年审、评估考核、管理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必查内容。 各地各校扎实的工作下,学校思政工作成效卓著。以北京为例,通过一年的滚动调查、座谈调研和多渠道信息比对得出的结果显示,当前首都高校百万名学生中,94.5%的学生充分信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95%的学生对党的十九大所描绘的宏伟蓝图表示乐观,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优质公平回应教育期待 在义务教育方面,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惠及贫困地区的政策不断推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改革。 这是一次记录教育系统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特别报道。2018年初,西藏自治区教育工委谋划了13项教育“奋进之笔”攻坚行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其中一项。 “好事不断,喜事连连。”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尼玛次仁这样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如西藏大学进入部区合建高校行列、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并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农牧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调整初见成效…… 采访报道过程中,中国教育报记者记录了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为目标,奋力前行的劲头。 ——在服务地方脱贫攻坚方面,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亲们的种子还没种下,销路已经找好。2018年8月,湖南省高校服务脱贫攻坚推进会推出新举措,首批10所高校与9个贫困县签订了“以购代捐”校农合作协议。过去4年,湖南共减贫411万人,高校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独有偶,贵州也在巧妙连接供需关系上下功夫。2018年3月,贵州省教育厅出台文件,坚持“教育主动作为、协调部门配合,遵循市场规律、行政积极引导,以购买引领生产、以集团化(联盟)统筹流通”的工作方法,推进5个方面的试点,把“校农结合”工作推向深入。 ——在办好学前教育方面,各地向着普惠的目标迈进。 上海这些年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构建由政府统筹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元办学格局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