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科技特派員”走出高校特色扶貧路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2-24
摘要:“雪路出行早,旭日未升東。服務整一日,回眸夕陽紅。”臘月二十,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姜卓俊在朋友圈裡晒出了一首小詩《泗水服務》,很多朋友明白,這位著名的“草

原標題:“科技特派員”走出高校特色扶貧路

“雪路出行早,旭日未升東。服務整一日,回眸夕陽紅。”臘月二十,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姜卓俊在朋友圈裡晒出了一首小詩《泗水服務》,很多朋友明白,這位著名的“草莓教授”作為青島農業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又到鄉村扶貧去了。

“對‘科技特派員’來說,沒有寒假,學生放假沒有授課任務時,正是老師們忙於科技服務的時間。”青島農業大學校長宋希雲對記者說,“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已累計向國家、省市縣派出各級特派員1100余人次,逐漸走出了一條高校專家教授服務鄉村的“青農模式”。

專家團隊,全方位支持脫貧“第一線”

臘月二十三,青島農大派駐到泗水縣聖水峪鎮東仲都村的“第一書記”張德鋒完成了當地種植黑皮雞樅菌的有關考察,列好計劃后,張德鋒長舒了一口氣,過完春節,這件事就可以著手做了。

2019年4月,青島農大選派4位“第一書記”來到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駐村開展幫扶。“第一書記”們借助學校在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方面的人才科研資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為自己服務的村找准了“病因”,拔出了“貧根”。

張德鋒告訴記者,來到東仲都村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研,把村庄的經濟發展現狀摸清楚,然后邀請學校的專家教授來“把脈會診”。東仲都村原來一直種植毛木耳,專家們認為,在這個產業之外,該村也非常適合種植靈芝、發展靈芝產業,同時還可以種植黑皮雞樅菌,多途徑增加收益。

在農大專家“遠程+現場”指導下,東仲都村改進提升了原有的毛木耳產業,增加了靈芝栽培,同時,還組織帶領有意向的年輕人外出學習種植技術,初步完成了食用菌加工設施建設。“多元化的產業升級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抗風險能力,而且能大大拓寬百姓致富的路子。”張德鋒說。

與張德鋒同住的學校另一位“第一書記”王存鵬服務的是南孫徐村。也是在學校專家教授指導下,王存鵬帶領村子投資60萬元流轉16畝土地,建成了5座生態農業大棚,在省內首次利用無土栽培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藍莓1萬多棵,預期年收益20萬元以上。

另外兩位“第一書記”鄧勇剛和劉興華,一個駐在前等齊村,一個駐在后等齊村,鄧勇剛在“草莓教授”姜卓俊的指導下,建起了5座草莓大棚,春節后就能批量上市了﹔劉興華則正在規劃借助學校的水產學科優勢,發展觀賞魚產業。

農校的“第一書記”,更懂農業農村和農民

臘月二十這天,青島農業大學組織了多位在農學、園藝、果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等方面有著豐富生產指導經驗的“科技特派員”來到泗水,利用三天時間對包括“第一書記”幫包村在內的全鎮27個省級貧困村進行逐一走訪,還現場組建了包括專家教授、第一書記、當地農戶等在內的微信服務群,為下一步開展精准扶貧做好准備。

“蘑菇教授”郭立忠也參加了這次服務。去年,他在內蒙古指導林場農民林下種植大球蓋菌喜獲豐收。在泗水,他上次來就看中了當地一排排楊樹林之間的“行間距”,此次前來,針對林下種植食用菌提出了更詳盡的指導意見。

“我們村庄引進的藍莓樹苗和管理模式都來自學校畢業生高海霞創辦的現代農技公司。”王存鵬介紹說,高海霞研究生畢業后,憑借七年所學在現代果樹產業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依托母校支持,開始力所能及地反哺社會。

“作為‘第一書記’,我們並不孤單,不僅有學校全方位的人力物力支持,還有一大批扎根農業、致力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孵化推廣的校友在背后助推著我們。”張德鋒說。

“作為農業院校裡派出來的‘第一書記’,他們相對來說更懂農業、農村和農民,也更懂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青島農大黨委書記李寶篤表示,“第一書記”牽起了學校和地方之間的一條條紅線,學校要通過這些紅線,持續不斷地將優勢資源輸送到最需要的鄉村去。

面向全國,走出“1+5青農模式”

春節期間,青島農業大學副教授、“茶業博士”張新富一直在埋頭制定重慶市彭水縣茶產業發展方案。2019年10月,張新富受學校選派,作為“魯渝合作科技指導員”到重慶市彭水縣進行產業科技服務。

“過了春節我就得趕緊回重慶,春天正是產茶時。”張新富說,經過前期調研,他和同事們認真研究了當地茶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制約瓶頸等,明確了“發展名優茶、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思路。

與張新富同去重慶的還有多位教師。劉更森教授在當地幫扶果樹產業發展,徐學欣老師幫扶中草藥種植,姜建陽和曹榮峰兩位老師幫扶畜產養殖。這些專家教授們第一次去就待了兩個多月,春節前才剛回來。

面向黃河三角洲800萬畝重鹽鹼地,青島農業大學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研究院”,先后組織12個學院的27支特派員團隊、300余名專家教授和研究生進駐當地,不僅選育出耐鹽耐旱小麥品種“青麥6號”、花生品種“宇花2號”等多個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更成功探索出鹽鹼地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據估算,累計為當地節水30多億方,改造鹽鹼地23萬畝,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5億元。

針對青島市水庫移民村和水利移民較多的特點,青島農業大學還選派“科技特派員”團隊長期深入移民村進行科技幫扶,十年來共扶持移民14.2萬人,服務對象覆蓋890個村,連帶受益73萬人。這一做法還入選了水利部《全國水庫移民工作典型案例》。

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三農情懷。面向全國,青島農業大學在精准扶貧、鄉村振興方面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特色扶貧路。2019年,在“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上,學校受到了科技部通報表彰,全國共有7所農林院校受表彰。(劉艷杰)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