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教育、心系國家與民族的下一代,先后多次到學校考察調研,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殷殷期望,激勵著教育戰線廣大師生砥礪奮進,不斷開拓前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也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稱職教20條)等一系列重磅文件發布,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探索辦學新思路 做人才培養的孵化器 2019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省張掖市山丹培黎學校時強調,“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因此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職業教育以促進就業、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人才培養是核心。職教20條出台近一年,各地大膽探索育人新方法,成果喜人。 “那個小伙子是NO.1!價值千萬元的設備,技術難度高、工藝復雜、使用量具和檢測尺寸多,能在一周后就上崗的,比較少見,很厲害。” 被柳州採埃孚機械有限公司機加工負責人祝天友贊揚的壯族小伙兒藍偉明,是柳州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柳職)第一屆機電一體化培訓班 “鍛造出爐”的。像藍偉明這樣的學生,柳職還有很多。在世界工程機械50強的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8000多名技術員工中就有柳職畢業生2000余人,集團80%以上的組班長都是柳職優秀畢業生。 柳職實訓教師在給學生上課 何淼攝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柳職榮獲柳州市市長質量獎。首次申報即獲此榮譽,開啟了職業院校用政府質量獎標准引領學校管理的先河。作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柳職引入了國際知名的卓越績效模式,讓學校管理能力更上層樓。 卓越績效模式覆蓋了教學領域、實踐就業領域、后勤服務領域等諸多方面,實現了對學校生態圈的全覆蓋。每個學生從入學開始,在選課、考試、實訓到就業指導,再到入職企業、薪酬等方面建立了全流程數據庫,同時引入第三方機構對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引入卓越績效模式並建立大數據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從而能夠及時調整課程及學生發展方向,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全面素質進行培養、提高。這種做法獲得了學生及用人企業的廣泛好評。”校質量辦主任邱福明談到學校取得的成果時說道。 “現在校園服務均是網上一站式。宿舍水管壞了,網上報備,限時響應解決問題,由學生給老師、校工打分。學生們都覺得這種體驗太好了!”校黨委宣傳部部長楊琳表示,“一方面做好服務保障可以讓學生專心學習,無生活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個人自信心和學校認同感。” “從2001年以來,柳職為廣西培養了五萬余名畢業生,不僅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更成為聯系企業的‘紐帶’,不斷促進科研成果向工業應用成果轉化,助力柳州產業轉型升級。”校黨委書記劉子林這樣介紹到。學校與130余家企業深度合作,學校引進15個帶項目、帶產業的高層次創新團隊,建成一支50多人組成的高水平研發隊伍﹔開展技術研發、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技術人才培訓,建設高端人才培育基地,為地方經濟與行業發展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撐。近三年來,學校對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近600項。 培育人才,在體制、機制中尋求突破的還有山東省煙台市。為解決實際工作中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校企脫節、產教不融合造成的一系列問題,煙台市實行“教育資源整合”行動,對以前受多部門管理的職業院校進行整合,由教育局直管,使得“令出一門”,解決以往“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問題。 “統一管理后,學校終於有人抓有人管了。”這是2019年煙台城鄉建設學校姜代坤校長最直觀、最真實的感受。 根據各職業院校自身特點,煙台市教育部門對學校專業結構進行調整,要求每所中職原則上隻能設3-5個專業、高職設5-8個專業群,避免同質化嚴重和惡性競爭的問題,以達到資源合理化配置的目的。同時以政府作為橋梁,聯通職業學校和企業對接,學校專業設置的好不好,發展方向對不對,企業、專家說了算。讓學校更好服務企業,讓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助推地方發展 做穩經濟惠民生的定盤星 2015年6月17日,在貴州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2017年更名為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下稱貴裝)))實訓基地。他勉勵學生加強操作訓練、不斷取得優異成績。 時隔四年多,回想起總書記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膀、勉勵他的場景,李明揚仍十分激動。“總書記的勉勵是我不斷前進的最大動力!那會我還只是學校數控技術專業二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努力,現在的我已經留校任教,成為了一名實訓指導教師。我會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及我所學的技能傳給學生們,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努力為祖國培養更多專業技能人才。” 李明揚在貴裝實訓室接受採訪 何淼攝 王超是貴裝汽修專業的一名高職學生,他來自於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那裡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的烏蒙山腹地,是貴州省極貧地區的縮影。王超2016年進入貴裝進行中職階段學習。“最開始我啥也不懂,學習興趣不高。但中職三年我學到很多很實用的技能,家裡的電路、電器出了問題我都會修的。”談起自己的手藝,王超臉上挂著幾分得意的笑。 在談及現狀和未來規劃時,王超自信滿滿,“當初要是沒有來學校讀書,我可能像父母一樣務農或像一些小伙伴一樣外出打工,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現在有技術傍身,未來我更有信心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 從黔南大山中走出的布依族女孩羅琳花,是盛華職業學院關愛貴州農村少數民族貧困女生的受益者,2015年畢業的她,現在已經是北京唐人坊公司行政前台兼總經理助理。“我不再是那個青澀的小姑娘,我能夠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也有能力幫助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了。”如今的羅琳花十分自信、樂觀、開朗。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貴州職業教育整體一盤棋,全省通過“扶智計劃”,面向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20個極貧鄉鎮舉辦全免費訂單職業教育精准脫貧班﹔通過“自強行動”,實施精准培養和精准就業,力爭實現“職教一個,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