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夸张在后面,百安居强制要求顾客必须购买85%的材料和电器,装潢中心才为顾客提供设计和装修服务。签好合同后,百安居给顾客办理一张消费卡,让顾客存入一定量的材料费。让人吃惊的是,每次顾客买材料时刷卡埋单,全是由百安居的人操作,连密码都不需要顾客键入。 同时,人们心目中与世界级划等号的装修水平,却来自本地“游击队”、“马路工人”,装潢中心的队长打着百安居的旗号,去劳务市场找来零散工人,基本无法为工程质量负责,装修不胜枚举。 对外口碑恶化,对内的管理也完全失控。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不顾长远发展一心宰客的企业文化,一定会传染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各地店里的索贿行为疯狂滋生,装潢中心的工作人员凭借有向客户推荐产品的权力,伸手向供应商索取私人好处,不给好处的,很可能会遭到封杀。可见,供应商的利益没有任何保障,百安居今天的规定,明天就变,每个人说话都算,也都不算。 一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解答:在以百安居为代表的洋超市内,高端、中低端品牌被一视同仁、统一码放。品牌附加值较高、性能卓越、最新推出的当季新品,与低端产品被码放在同一个货架上,使得高端品牌被稀释和拖累,这在无形之中阉割了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优势产品。所以,一线知名品牌排斥进超市。 虽然有世界500的身份为其加码,但从我们本土市场角度出发,百安居难以长期保持优势: 而建材超市需自购自销,一旦产品积压销不出去,超市就马上会面临资金周转难题,时间一长自然崩盘。虽然百安居采取了供应商进场联营的方式,但它的高额扣点却让供应商难以为继。 国内大型家居卖场,属于“精品店中店”经营模式,卖场集展示、服务、交易、体验为一体,利于品牌效应的显现与叠加,而且基本是厂家自主经营,直接与消费者发生交易,其提供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更为直接彻底。百安居无法比肩。 最终,百安居引以为傲的盈利模式,变成了“服务质量投诉不断+产品质量低劣×巨大投资和管理失控×大供应商反抗退出和小供应商偷工减料”。 从2008年开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百安居难以承受重压,在中国大规模关店,这一年,它在中国亏损6300万英镑。之后,百安居连年亏损,勉强维持。2014年12月底,物美集团以14亿元人民币收购百安居中国70%的股权。 这样一个巨人,困在自己挖的陷阱里,无法再爬出来。 对百安居这样的跨国企业来说,所谓的的老板的注意力,其实就是总部的考核。总部的考核在哪里,分子公司的结果就在哪里。 过度挤压供应商、消费者利益会带来怎样的恶果,百安居中国真的会不知道么?这个故事一开始有一段话,百安居中国的业绩,是翠丰集团年报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翠丰集团用了大量的行为,来彰显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好业绩。在熬过了最初的成长期、市场一片向好、总部激励做大利润数据的背景下,不管谁来掌舵百安居中国,都难跳出利润的陷阱。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的注意力,才是真正能调动组织资源的核心因素。只有当老板的注意力,聚焦在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上时,企业才能永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