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布局新基建、新业态。在新基建方面,中国建材集团突破了真正在5G手机芯片所用的覆铜板(PCB板)上的超薄低介电玻璃纤维这项技术,已经开始进行实施。还突破了在我国特高压电网上面所用的瓷支柱绝缘子,这个项目在一季度抗疫期间应用在国家电网多个重大项目上。 中国建材集团不光是用技术、创新引领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成果转化成产业,能够从产业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 问:在全球产业链国际协同的环境下,我国大多数产业的分工协作已广泛扩展到国内外。在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保证我国产业链安全方面,中国建材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布局? 周育先:中国建材集团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一方面,中国建材所拥有的水泥、玻璃工程技术全球领先,全球水泥、玻璃工程中国建材市场占有率在65%以上,目前在全球有279个工程项目正在进行。另一方面,新材料很多在国内有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也最高,所以它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 不光是产品的销售,事实上资本布局也会围绕着客户,所以我们在美国、德国、印度、韩国以及不少非洲国家,也有资本投资和布局。总体而言,我们稳工程、稳供应,不光是为了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际上也是为我们集团自己的收入稳定做了支撑。中国建材集团在境外有3万名员工,其中中国籍员工1万名,外国籍员工2万名,疫情对海外工厂、海外业务比较大的冲击,40多个项目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能够维护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 第一要稳工程。那么多的工程项目,要按期、按业主签订的商务合同完成,也是很大的挑战。比如在疫情期间,先后完成了印尼BAYAH二期日产万吨水泥项目,提前了75天点火;也按期完成了阿尔及尼亚、南非等其他国家的项目。总体而言,虽然有40多个项目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在确保员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履行合同,降低疫情的影响。 第二要稳供应。中国建材集团在全球拥有的制造基地、海外业务、网上电商,在疫情期间想办法,不停产,不断供,能够为所在国家确保基础建材、新材料正常供应。同时还要保证产品出口和进口。周育先解释说,一季度到目前,中国建材连续出口8批风电叶片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同比大幅度上升。除此之外,还出口了一些工程所对应的机电和控制系统200多台套,既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也保证了我们在境外工程的顺利施工。在疫情发生之初,就及时制定了应对疫情方案,加大了国外货源的采购力度,改变了运输方式,从海运改成铁路运输,保证大批量物资的进口,比如木材和欧松板就通过铁路进口,保证了国内市场价格稳定和产业链的安全。 最后,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水平的竞争,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唯有创新才能够使得中国建材成为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 (责编:王醒、庄红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