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含氯消毒剂如何投加? 答:消毒剂分为粉剂、片剂、泡腾片、液体剂型。粉剂直接加水调成浓溶液,片剂应当先碾碎加水搅拌至糊状,再加水调成浓溶液,澄清后将上清液倒入水中;泡腾片和液体剂型可直接加入水中。投药后,应不断搅动使之与水混合均匀,30 min后测余0.3~0.7mg/L即可使用。若余氯达不到,则应增加消毒剂量。 8.配制和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含氯消毒剂应现用现配。由于含氯消毒剂稳定性较差,应用试纸法现场快速测定有效氯含量,按实际测定浓度用药。消毒液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不能使用金属容器配制消毒液,在饮用水进行消毒时也不宜使用金属容器,并应在操作中做好个人防护。漂***精片易吸水潮解,应保存于密封容器中。 9.遭受污染的井水如何清洗消毒? 答:先将井水抽干(若井水中查出致病菌,应先消毒后再抽干),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用3~5%漂***溶液清洗后,再按加氯量10~15mg/L投加,等待12~24h后把井水抽干,待再来水即可消毒取用,必要时经细菌学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受污染的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可参照此法。 10.如何对井水进行持续消毒? 答:为减少对井水频繁消毒,并持续保持一定的余氯,可用持续消毒法。用竹筒、塑料瓶等装250~500g漂***,用少量水调成糊状,系上浮标(木板或竹筒)使药瓶位于水面下60cm左右。消毒1吨井水需预先在药瓶上部钻孔1~2个、孔径0.5cm左右,水量每增加1吨,就增加小孔1~2个。余氯不足时增加小孔数,余氯过多时减少小孔数。当从井中提水时,由于药瓶受水震动作用,消***液从小孔缓慢溢出,达到消毒目的。根据使用情况,每个药瓶内消毒剂通常1~2周换1次。在使用过程中须注意防止药瓶浮出水面、歪倒以及小孔堵塞。 11. 被淹没的自来水厂如何清洗消毒? 答:先清出构筑物内的淤泥后清洗并排空污水;内壁使用3%~5%的漂***液清洗,然后加满池水,按有效氯量10~15mg/L投入,保持12~24h,池水中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将池水抽干,再用清水冲洗一次即可恢复生产。 输配水管道也应按上述方法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洗。对于覆盖范围较大的配水系统,可采用逐段消毒、冲洗的方式。 12.水中余氯过高时如何进行脱氯处理? 答:水中余氯过高(有明显氯味)时,饮用前可用煮沸、吸附和化学中和等方法进行脱氯处理,以刚好使氯味消失的用量为准。使用硫代硫酸钠用量为余氯的1.7倍以上;用亚硫酸钠用量为余氯的3.5倍。 次氯酸钠消杀最主要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它的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O],新生态氧的极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上的蛋白质等物质变性,从而致死病源微生物。所以洪涝灾区是可以放心使用次氯酸钠消毒的。 随反应进行会使反应液温度升高,导致已生成的次氯酸钠分解(一般温度应小于35℃),故在反应过程中应设法移走反应热。传统方法是在反应器中加冷却盘管或冰块,同时用压缩空气搅拌加建反应。这样做的缺点是传热系数低,浪费能量,且空气易使溶液中氯气选出,造成氯气消耗增大并污染环境。为克服以上缺点,我们采用自身冷却法来生产次氯酸钠溶液。但由于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差、易分解,在运输、储存、使用方面带来许多困难。次氯酸本身具有一定的杀菌功效,会吸附在细菌或病毒的表面,通过渗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通过强烈的氧化作用改变细菌或病毒内部的蛋白质,从而起到杀菌和消毒作用。次氯酸钠为高效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而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是含氯消毒剂最主要的杀菌机制。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 化学吸收剂常用之化学吸收剂包括下列几种:1.碱性溶液碱性吸收液常用含有1-10%氢氧化钠之溶液,对消除硫化氢很有效,其它如甲硫醇、硫化甲基、二硫化甲基、低级脂肪酸等经常在废水处理厂造成臭味之物质,此法可获得甚佳处理效果。2.酸性溶液酸液洗涤主要用于消除由氨、三甲胺等碱性气体所致臭味,一般多用于硫酸(0.5-5%之溶液)为洗涤液。3.次氯酸钠溶液次氯酸钠一般与酸碱性吸收液一起使用,对于其它方法很难消除之硫化甲基,使用次氯酸钠吸收液之控制效果甚佳。正是由于这种杀菌机制,残余在牙胶尖上的次氯酸钠就有可能造成根尖周组织的破坏。漳州次氯酸钠分解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