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厦门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1
摘要:厦门的“活字典”,被天堂借走了。昨日上午9点15分,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因肺部感染加重辞世,享年91岁。他曾说过,自己最庆幸的事情,是一生都在做着真正感兴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2009年1月,洪卜仁在市图书馆工作室认真查找旧报纸资料。(本报记者王火炎摄)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洪卜仁坐在书堆里研究厦门文史。(姚凡 摄)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1950年洪卜仁伉俪合影。 (本报记者何无痕翻拍)

  ▲今年3月9日,洪卜仁最后一次在市图书馆出席厦门文史沙龙活动。(市图书馆供图)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2016年本报读者节前,洪卜仁写长信讲述他与本报的情缘。

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走了 回忆印象中的厦门"活字典"

  2018年5月,本报“家话”栏目听洪卜仁四兄弟谈往事话家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何无痕郭 睿)厦门的“活字典”,被天堂借走了。昨日上午9点15分,厦门地方史专家洪卜仁因肺部感染加重辞世,享年91岁。他曾说过,自己最庆幸的事情,是一生都在做着真正感兴趣的事。在茫茫史海中,他一点点打捞出厦门的文脉记忆,还给我们属于这座城市的美丽乡愁。有人说,他用一生浓缩了一部厦门近代史,最终又回到他热爱的家乡的土地中。

  他开设工作室

  致力文史传帮带

  新中国成立前的厦门妇女运动、沧桑百年的厦门船坞、日本图占厦门蓄谋已久……对厦门地方史的涉猎之广,除了洪卜仁,找不到第二人。

  走上文史之路的洪卜仁,其实并非“科班出身”。他早年经商,后来改做历史老师。但他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初中时期就遍读中外名著,办过文学社。直到从事中学文史教学工作后,他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厦门地方史研究。改革开放后,是洪卜仁地方史研究成果大爆发的时期,甚至引起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有日本历史学者通过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找到洪卜仁,专程来厦向洪卜仁请教有关日籍浪人的研究。

  但洪卜仁知道,传承地方文史工作,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远远不够。2004年11月25日,洪卜仁工作室应运而生。洪老固定每周二、周四在这里办公,工作室职能很多。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组织地方文献研究,开发地方文献。15年来,他带领厦门市图书馆文献研究人员编修出版《厦门文献丛刊》《厦门市图书馆馆藏旧报刊丛书》等地方史图书25部;同时承担厦门市政协《厦门文史丛书》、福建省委统战部《闽商发展史(厦门卷)》、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鼓浪春秋》系列丛书特约编审等大型课题研究工作,先后编撰地方文献50余种。

  工作室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坐诊”,为市民答疑解惑。2004年至今,洪卜仁工作室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海内外学者提供文史研究、寻根问祖、族谱调查、地名溯源、民俗考证等课题研究300多项,年均提供现场咨询416小时,共计为5000多人次解答各类咨询。

  工作室衍生出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厦门文史沙龙,自2013年创办以来,这里聚集的文史专家和文史爱好者超过了2000人次,自开办后他从未缺席。每周听洪老讲古,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更有不少年轻人因为这位热情洋溢又充满智慧的老头,而深深爱上了厦门文史。

  洪卜仁工作室成立以来,他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这些青年人,努力做好文史工作的传帮带。先后有二十余名青年馆员跟班学习,参与征集地方文献、解答文史咨询、举办专题展览、编撰地方文献、开展文史沙龙等。

  令人欣慰的是,文史沙龙在这周六将如期举办,往后也将一直办下去,这些喜欢文史的年轻人,带着洪老的影响,继续耕耘厦门历史。

  他与本报结缘多年

  向市民科普地方文史

  在得知洪老逝世的消息后,网友viggo说:“记得初中有次去听他的公开课,电视上也经常看到他聊天讲故事一样讲过去的事情、有趣的历史,让人忍不住听下去。”

  其实,在晚年的文史研究上,洪老掌舵的这片史海,已悄悄转向。他从最初的深挖厦门文史脉络,到开始致力于厦门文史的普及化、通俗化。曾经从事记者的身份,让他深深意识到大众传媒的重要性,报纸成为洪老普及文史的重要途径。仅在本报以“洪卜仁”为全文关键词,就搜索到993条,而他亲自发表的文章就有269篇。

  在本报创刊60年之际,洪老曾特地写了一篇《我与厦门日报结缘60年》作为纪念,他表示,自己借助厦门日报这个平台,为厦门地方史研究、厦门新闻事业做了一些事,他也通过党报这个途径,和喜爱文史的读者互动。“总之,记者(编辑)、作者、读者这三者,因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纠结’在一起。感谢厦门日报这个平台,感恩这60年的缘分。”洪老深情地说。洪老4月入院后,本报和广大读者一直在关心他的病情,本报也在5月9日报道了洪老的治疗情况。

  当洪老离世的消息传来,第一时间在朋友圈不舍、叹息的,正是与他近距离接触的那些记者。要了解文史题材,洪卜仁总是这些文史记者脑中蹦出的首选。去采访洪卜仁,他总是亲切友好、笑盈盈的样子。“大家记得,他坐在书堆里滔滔不绝,兴奋得像个孩子。”本报编辑钟莉回忆。

  但凡记者有事找他,他耐心配合,无私地提供帮助。遇到重要的文史题材,他主动伸出橄榄枝,邀请记者采访,资料早已准备齐全。他的思路甚至比年轻记者还清晰,往往在得知采访选题之前他已经拟好文章脉络,对于文史题材,他要求极高,成稿后要一字一字念给他听,确保无误,但他也不吝赞赏,对于写得好的部分,他会竖起大拇指。他说,文史工作要讲故事,让人喜欢看,愿意看。

  本报记者陈冬回忆,自己刚进报社,就认识了洪老,“每一次见面,都能感受到洪老的超强大脑,老人家的思维非常清晰,脑子比年轻人还活络,哪一年发生的事脱口而出,不确定的一定可以翻出当天的报纸或相关资料佐证。洪老家的资料堆成山,却是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记得每次洪老都说,做文史研究,一定要严谨,要实事求是。”

  洪老走了,有人感慨,从此“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他们知道,怀念洪老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对文史的热爱传递下去。

  揭秘

  三件事奠定洪老地位

  发文证明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