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立峰:这个项目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厦门的媒体环境有其独特性,这个独特性表现在《厦门日报》有80%多的自费订阅率,这在全国都是很少有的。形成这种独特性,两个要素必不可少,一个是报纸本身办得好,另外一点就是厦门市民的整体素质比较高。换个角度说,《厦门日报》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培育读者,报纸本身的品牌做得比较好。 这份《调研报告》,从学术角度来讲,研究方法规范,颇有学院派的气质,样本量大、数据翔实、调研工作认真、文本的可读性强,读起来不枯燥。研究成果和结论方面,既验证了一些常识性的观点,又得出一些新鲜的结论,特别是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推翻了人们之前想象中的论断。 我认为,这个项目完成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填补了福建尤其是厦门在该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注重音视频创新 让信息获取更便捷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清茂:从《调研报告》来看,厦门的主流媒体在走向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媒体融合的步伐走得比较扎实,也走得比较快,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我认为,此次厦门社会居民新闻接触习惯调查的结论,是对传统媒体快速走向媒体融合发展道路的一种鼓舞、一种激励。目前,新媒体产能严重过剩,在这个背景下,主流媒体深入调查、总结有哪些是需要传承、保留的经验做法,并对其进行巩固、加强,而哪些方面是需要重新思考、再起步的,就显得相当及时,也非常有必要。 在融媒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厦门主流媒体还要多重视音频、视频新闻的改进和创新,以“信息获得的便捷化”为准则,为受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易获得的信息产品。同时,媒体在向融合转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管理模式的转变,推动传统记者向融媒体记者转型。 打通产学研壁垒 应对融媒体挑战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曾峰:我认为这个课题完成得非常好,整个过程按照学术规范对样本进行研究,最后提出的几个建议也非常到位。 如今的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以及相关概念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以新闻为例,以前新闻的概念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现在则扩展到正在发生甚至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前信息接收的对象是“受众”,后来变成了“用户”,现在是“生产消费者”。时代在变,概念在变,新闻从业者要对未来做好判断,变革思想、创新理念,以科学理性的判断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通过再培训、再教育,踩准融媒体时代的节拍。 作为一个曾在媒体工作多年的新闻“老兵”,我对以厦门日报社为代表的厦门主流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成果表示由衷钦佩。我也期待媒体业界和学界能够进一步打通产学研壁垒,共同面对市场,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 加大用户信息追踪 生产优质新闻产品 ●华侨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志坚:从这份《调研报告》本身来看,方法设计、数据分析以及行文等,都非常规范且有深度。尽管整个调研的工作量非常大,但还是一步步严谨地操作下来了。因此,调查报告的质量和结论,我认为是过硬的。 针对目前电子化阅读的趋势,我认为,以厦门日报社为代表的厦门主流媒体在融媒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快速适应了这个趋势,重新建立和维持了自己的优势。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当前媒介的革命性发展,接受这种变化的必然性。这是媒介形态的发展,也是媒介自身的发展,并非谁替代了谁。纸没了不要紧,因为报还在,变的只是新闻的载体。传统媒体只要做好信息输出向智能化和数据化的转变,依然大有可为。我注意到厦门的主流媒体已经在做相关工作,一个新闻产品从生产到传播,整个流程都有数据追踪,这点非常好。我也建议,未来更要加大对用户信息的追踪,这将为媒体生产出更多符合受众需求、市场需求的新闻产品打下良好基础,助力媒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