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题以硼镁矿为原料制取硼酸和轻质氧化镁的工业流程,元素和物质都比较熟悉,设问也较为常规。其中硼酸的电离方程式融合物构的内容,物质循环使用属于典型工程思维问题,计算放在结晶水相关问题。第27题硫酸铁铵制备实验,是物质制备、分离提纯、含量测定的实验经典题型,素材和设问都较为常规。第35题继续考查核外电子能量、杂化、配位、晶体熔沸点等常规问题,晶体的空间想象及计算相关仍然是难点问题。 生物 理论与生产生活结合 强调实验与探究能力 ●点评人: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长林荣坤 ●试卷特征:稳中有变,常考常新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江海苹整理)2019年全国I卷生物试题延续了往年稳中有变,常考常新的特点,比去年难,比前年容易。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理论与生产生活结合、实验与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 试题传递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担当。例如,第31题,考查了果树害虫及其防治措施,采用了生物防治,从而避免农药防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第37题,要求考生对高效降解环境污染有机物X的细菌的分离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深度考查了对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内容,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理念。 试题强化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是体现科学思维的重要支点,是高考生物的重要特征。考查主要涉及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等,能反映出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9题要求考生验证植物在干旱逆境条件下气孔开度变化的直接诱发因素,需要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设计实验,此外,第2、6、32、37题也都考查了实验分析能力。 今年的试题还考查了生物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通过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例如,第3题,影响黄瓜幼苗质量增加的因素;第30题,考查了人的排尿反射活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