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鲜红的底色,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厦门人为革命成功和新中国的成立抛洒热血,在今天,激励厦门勇于创新,高歌猛进,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馆长陈建标说。
原标题:红色厦门 脚步铿锵 10月23日,湘闽赣三省主流媒体老区行采访组走进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本报记者 摄 本报记者 李军 曾楚禹 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到了厦门,鼓浪屿是必看的地方。10月23日,湘闽赣三省主流媒体老区行采访组登上海拔98米的鼓浪屿日光岩,碧水蓝天,海风习习,如画风景尽收眼底。有人说,这是一个美得让人心醉的地方,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那遍布全岛的榕树,那空气里飘着咸咸的海的味道,那样式各异的建筑,仿佛浑然天成的大展馆,让人流连忘返。 52岁的台湾屏东人洪明章说,14年前,当他登上鼓浪屿的那一刻起,一眼就认定这是他的梦想之地。2000年,洪明章一路西进来到厦门,追寻他的旅游事业梦。“那时候鼓浪屿每年游客接待才一两百万人次,到现在每年近2000万的游客接待量,鼓浪屿旅游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伴随鼓浪屿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洪明章也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他位于永春路14号的黑猫餐厅,天天宾客满座,月营业额达20多万元。他创办的“海峡两岸博物馆”,两岸民俗物品琳琅满目,仅老式打字机,就有100多种。他费尽心思搜寻到1908年闽浙总督招待美国舰队的菜单,成为食客必点的招牌菜。从14年前带梦来到鼓浪屿,到今天拥有亿万资产,爱玩好玩会玩的“玩童”洪明章成为在厦门成功的台商之一。 台商洪明章在厦门的梦想成真,是厦门与台湾交流融合逐渐深入的一个缩影。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赋予它的一个特别的使命就是加强两岸融合交流。今天,已经走过34个年头的厦门经济特区正成为两岸交融的桥头堡。10月24日在厦门开幕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参展的1583家企业中,台湾参展企业将达657家,覆盖台湾地区的各个县市。 在繁忙的五通厦金客运码头,络绎不绝往来于两岸的同胞,见证的是两岸通行日益畅通带来的便利和幸福。今年2月,厦金航线载客量突破千万人次,作为海峡两岸直接往来有破冰之举的两岸“小三通”,正成为当之无愧的两岸往来“黄金通道”。“早晨出发,中午就能到,还能回家吃个午饭。”在不少经常往返台厦两地的台胞眼中,“小三通”的意义单纯美好——让回家变得简单,也让生活变得幸福。 如果说厦门遍布城市的绿意为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增添幸福指数的话,流淌在厦门人血脉中的“红色”,成为激励厦门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精神源泉。 83岁的厦门大学革命史研究专家陈炳三对厦门那段红色岁月如数家珍:1926年2月,在厦门大学囊萤楼成立的中共厦门大学党支部,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革命的火种从这里点燃,并向闽西南地区蓬勃发展。“可以说,厦门是整个福建地区革命的策源地和播种机。”陈炳三说。 1930年5月25日,为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中共福建省委发动震惊海内外的厦门破狱斗争,在福建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鲜红的底色,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厦门人为革命成功和新中国的成立抛洒热血,在今天,激励厦门勇于创新,高歌猛进,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馆长陈建标说。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见证了厦门发展的铿锵足音。这个在厦门成立特区之初还是个小渔村的地方,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同样当年是渔村的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周围高楼林立,成为城市的繁华地带。 从当年2.5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发端,到今天的发达大都市,厦门一路欢歌,驶向更远的深蓝。(本报厦门10月2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