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法官病床前劝导被执行人。李新卫 摄 在解决执行难工作中,福建厦门法院一方面不断加大执行强制力,另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善意执行、文明执行”工作理念,刚柔并济,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渠道。新冠疫情期间,厦门法院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确保执行工作不停步的同时,服务战“疫”需求,保障复工复产,有效维护了执行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 ■审慎保全 善意之举保障各方权益 2019年底,福建省首个财产保全中心在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中心成立之初,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保全案件,此案和疫情期间美股熔断有关。在申请人李某与被申请人王某投资合同纠纷仲裁案件中,李某于2020年3月向厦门中院申请保全王某名下一家公司股权。经查,王某除了该股权外,无其他有价值的可供保全财产。出于职业的敏感性,财产保全中心法官上网查询了该公司的情况,发现该公司是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新技术公司,而王某是这家上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控股股东。进一步调查发现,由于疫情期间美股连续大跌,该公司的股票作为中概股亦受牵连,股价处于上市以来最低位,企业融资陷入困境。 一边是依法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的申请人,另一边是拥有一家优质的境外上市公司股票的被申请人,冻结股权信息如果披露,公司股价可能雪上加霜,使案件执行陷入两难。基于善意保全理念,最终厦门中院决定,改变传统先保全再告知的惯常做法,直接通知被保全人到庭接受调查,向其送达保全裁定,要求限期与申请人达成和解协议,或提供其他有价值的担保物进行反担保,并警示其在此期间内不得发生大宗交易。一周后,王某提供了第三人的财产作为反担保,最终解除了上市公司股权被冻结的危机。 该案审判长、厦门中院立案一庭副庭长黄培芳告诉记者:“这是一起看似普通的保全案件,但我们没有简单地采取传统的办案方式,而是在保障申请人权益基础上,审慎灵活采取保全措施,善意保护被保全人利益,尽可能减少对涉及被保全人的相关企业的影响。” 这起案件也折射出厦门中院成立财产保全中心的初衷和目的。厦门中院执行局局长郭福全介绍:“我们成立财产保全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保全的规范化和集约化,特别是在当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背景下,法律适用的统一、办理过程的高效、保全措施的平衡,对当事人双方至关重要。” ■失信约谈 善意之策引导信用修复 2016年以来,厦门市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建设走在福建省前列,厦门市委、市委政法委连续五年出台失信联合惩戒与执行联动机制建设文件,于2017年3月建成全省首个市一级的失信联合惩戒平台,并通过综治、绩效考评,推动失信联合惩戒的全面落地实施。在全面开展失信惩戒的同时,厦门中院也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是因为对法律缺乏认识而造成的,一旦被纳入失信名单,失信主体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为此,从2018年起,厦门市两级法院便联合市信用办、市文明办等部门,从帮助被纳入失信名单的企业尽快恢复自身信用记录上下苦功,着力督促、帮助失信被执行人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避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 2018年9月,厦门举办了全国首届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班,以公益方式对失信主体进行培训。2019年,厦门法院和市、区信用办联合开展多场企业信用修复约谈培训会,针对大部分失信企业因为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而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170余家失信企业参加信用修复培训和约谈,17家企业当场履行,110家企业表示将主动找法院协商履行方案。到场企业全部签署《厦门市信用修复约谈表》及《信用修复承诺书》,信用修复约谈的成效初显。 新冠疫情暴发后,为响应中央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推动失信修复的常态化、长效化,厦门中院在执行事务中心开辟全国法院首个“信用修复”功能窗口,接待前来了解信用修复政策的失信企业和人员。对此,厦门中院副院长傅远平表示:“信用修复不是简单的洗白记录,也不是简单的退出惩戒,对企业而言,核心是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关键是主动履行义务。我们召开信用修复的培训会,开辟对外信用修复窗口,就是希望厦门市的失信企业越来越少,帮助更多的失信企业纠正失信行为,尽早退出失信名单。” 据统计,2020年1至5月,厦门市共有1124家失信企业主动履行了还款义务,对厦门当地的诚信社会体系建设形成了正效应。 ■“软硬兼施” 善意之力护航复工复产 今年5月28日,厦门中院开展了首场主题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全市统一执行活动,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被落实到每一环节,为全市法院疫情期间大规模执行树立了样本。 “这片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是涉及全市法院一大批系列执行案的抵押物。目前,债权人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急需缓解经营压力。而工业厂区内现有百家承租企业,涉及千余名从业人员,刚刚复工复产。案件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各方,既保证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顺利实现,又降低对承租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厦门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刘宁介绍。 案件的第一关是如何提升被执行人的配合度。赖某原本是本地小有成就的企业家,因企业债务致资金链断裂。为此,执行法官专门与其充分沟通。掌握到工业园区内租赁情况复杂,被执行人自身协调难度较大的情况后,法院马上组织各方现场沟通,释法析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被执行人及现场物业公司承诺配合执行。 案件的第二关是如何拆除规模庞大的违章建筑。工业园区内有近2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司法处置程序。为此,法官给赖某算了笔经济账:“目前你负债超4亿元,每天产生10余万元利息,而你的资产因折旧日益贬值。若主动拆除,资产处置速度提高,压力也随之减轻。”赖某被法官的话深深触动,承诺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一突破极大地推动案件进程。 案件的第三个难点是如何解决数量众多的承租企业。工业园内有上百家承租企业,强行腾退将给当地疫情防控带来风险,也将严重影响承租企业及上千名员工的生计。基于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考虑,法院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配合法院强制拍卖承诺为原则,以预留租金保证园区运营为方式,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供企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并于当天完成登记,充分保障债权人、被执行人、承租人、实际使用人等各方利益,尽最大努力实现了多方共赢。 ■温情疏导 善意之情感化执行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