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三明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沙县深化林改三问三答:山绿 民富 村更强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8
摘要:沙县深化林改三问三答:山绿 民富 村更强

­  初冬,沙县高桥镇上里村并不太冷。

­  “最近山上都在忙着整地、挖穴,明年一开春就马上造新林!”村党支部书记卢仁铨满怀期待地介绍,今年起,村里牵头让有意愿的林农与省属官庄国有林场合作,让种树管护的事全部由林场包,林农和村集体坐等分红就行了。

­  有这样的好事?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采用林地混合经营模式进行合作,林地经营权交由官庄国有林场的林农,每年可获得每亩40元的林地使用费,林农再从40元中拿出4元交给村集体。等林木成熟砍伐后,所得利润再进行一次按股份分配。

­  官庄国有林场为何愿意做这笔看似赔本的买卖?他们有自己的生“材”之道:同样的林地,通过专业化种植、管护,每亩平均可比林农自己经营多产出木材5立方米以上,利润便从此来。

­  这也解决了上里村近年来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采伐后的林地有人种了,二是种树、管护不愁资金了,三是村集体从明年开始有一笔数万元的稳定收入了。

­  山绿民富村更强,上里村的变化仅是一个缩影。11月底,记者走访三明沙县多个村庄,了解新一轮深化改革带来的喜人变化和幕后故事。

­  (一)谁来造林?“新林农”涌现让山更绿

­  2002年以来,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山下转到山上,让林权逐步明晰到户,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  “分山到户、均林到人”让林业生产力得到激发。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沙县林木蓄积量达1376万立方米,比林改前增长了35%。然而,近年来,当地发现,竟然陆续有林地撂荒了。

­  从2006年就开始担任村干部的卢仁铨看到了上里村的变化。2004年,上里村完成林改,把1.2万亩林地承包到户由各小组林农联户经营,村集体没有留下一亩地。这些年,随着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1000多人的村庄有三分之二外出,部分人外出开小吃店,收益更高,没心思管林子了。同时,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林农普遍缺乏专业管理能力、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成活率不高、抚育不到位,还要面对火灾、森林病虫害等自然风险。

­  谁来造林?在沙县县委书记杨兴忠看来,兴林,亟须新的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然而,摆在沙县面前的困局是,有的人宁愿把林地荒掉也不愿意给别人经营,有的人想经营却流转不到林地。

­  一场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沙县发端。林地所有权还属于村集体,把原先的“承包经营权”进行分离,承包权还属于农民,分离出来的经营权可以流转。

­  消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分山到户”后开展“合作经营”成为可能。被称为“新林农”的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沙县已有“新林农”380家,经营面积86.86万亩,覆盖面达63.8%。

­  官庄国有林场是最新涌现的“新林农”之一。林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完成了国有林场辖区林地的造林绿化后,林场有技术、懂管理的造林队伍一度“闲置”。而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心把林地经营权流转出去,与国有林场开展合作经营,全程托管,坐等分红。目前合作经营面积达2.7万亩。另有意向合作5.9万亩,涉及约60个村。

­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新林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生态家底自然也就更厚实。这是第一个答案。

­  (二)钱从哪来?壮大“新林农”让民更富

­  按理说,规模经营是好事,可对于西霞村村主任林开明来说,新的烦恼又来了——缺钱!

­  2008年,凤岗街道西霞村领“合作经营”风气之先,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合作林场,把村里承包到户的林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2014年又率先改制成立新园林业公司,先后有1.3万多亩林地加入了合作经营,占全村林地的一半。

­  林开明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与农业相比,林业的经营周期长达二三十年,累计起来一亩林要持续投入1200元以上,何况还是上万亩的林子。

­  资金短缺,是“新林农”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前的林业贷款周期只有三年到五年,解决的是头几年的造林和三年抚育的问题,往往还没成林变现就面临着还款问题。

­  钱从哪来?2015年,沙县出台了林权收储抵押贷款实施方案,以“一评二押三兜底”的模式,建立起从评估到抵押物到风险防范的机制。“一评”,即建立一套评价机制,评信用等级、评林木价值;“两押”,即基金担保、林权抵押;“三兜底”,即基金兜底、保险兜底、收储兜底。

­  “品种多,额度提高,还款时限更长,到款更快。”林开明笑着说,只需到县里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一站式办理林木价值评估,并由森林资源收储公司收储“兜底”,就可向银行申请林权抵押贷款了。不管是“新林农”还是普通林农,如今都可以在手机上办贷款,10万元额度几分钟到账,还款可以像房贷一样按月还。

­  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新园公司以现有未成熟的林子作为抵押物,一举获得300万元贷款。除了60万元用于造林抚育,剩下的240万元进行资本投资,获得财产性收益。由此,林业资源变成了资产,资产又变成了资本。

­  截至目前,沙县林权抵押贷款累计放贷8.83亿元,占三明全市林业贷款金额的30%;农村“福林贷”共放贷989笔,金额1.08亿元;实施林业PPP项目,规划面积34万亩,拟利用国开行贷款8.2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精准提升、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项目。

­  政府做好该做的,市场的交给市场,“新林农”自会成长。这是第二个答案。

­  (三)红利咋分?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让村更强

­  “以前国家给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是既开心又担心。”林开明此前担心的是,当时村集体没收入,乡村建好了没钱维护。

­  沙县林业局副局长乐代明说,在从“分山到户”走向“合作经营”的新进程中,一系列配套改革培育出新型经营主体,解放了新一轮的林业生产力。林业的“蛋糕”在不断做大,必然要面对一个新问题,这“蛋糕”该怎么分?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