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城区图 县领导带领多部门到现场解决问题 县领导深入民生事业项目施工现场调研 东莹化工环保制冷剂厂房 在“五个一批”项目攻坚现场解难题 光伏扶贫示范点 跨区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下的绿水青山 清流,古称黄连,境内峰峦起伏、溪流密布,是一个地多人少的山区小县,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县,特别在工业上,1950年之前都是为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清流县在多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凝心聚力,攻坚突破,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改革开放、生态环境、民生幸福等方面下大力气,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沿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产业发展高素质 改革开放四十年,清流工业从无到有,特别在氟新材料产业上,走出了自己的集聚壮大之路,成为清流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流县矿产资源丰富,拥有30多种矿产,其中萤石矿总储量达3160万吨,占全三明市总储量的74%以上,为全省储量最多的县城之一。 萤石作为氟化工的原料,带动清流全县形成年产13万吨氢氟酸、12万吨硫酸等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主要的基础氟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发展,龙头企业东莹化工2017年成为全市首家纳税突破亿元的民营企业。随后,该企业又连续投资建设环保型制冷剂项目,项目总投资4亿元,扩建2万吨R125,建设一条年产3万吨R32和一条年产3万吨R410a生产线。投产后,预计2020年东莹化工的产值将达到50亿元。 同时,引进雅鑫新型超纯清洗材料生产项目,企业建成投产后,将年产电子级的氢氟酸6万吨、硫酸6万吨、硝酸1.2万吨、盐酸1.2万吨、双氧水3万吨、氨水1.8万吨、氟化铵1.8万吨、蚀刻液1.8万吨等新型超纯清洗材料。据介绍,新型超纯系列清洗材料是发展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材料,市场前景好,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将出口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达产后能实现15亿元的年产值。 多措并举,力促清流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氟原料以及氟材料、新型制冷剂、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高端氟产品生产基地。 除此之外,清流还在林产加工产业、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力气,培育属于自己的工业基础。 农业上则重在提质。以推进特色农业往工厂化、规模化、产业化、税源化方向发展为重点,坚持质量兴农,进一步做强花卉苗木、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禽类制品及生态养殖等产业,加快构建清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城乡建设高品质 近年来,随着新理念的践行,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指引,同时突显地方人文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特色,协调城市景观风貌,逐步打造出了属于清流特色的城乡建设。 通过实施《清流县域总体规划2012-2030》,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清流定位为海西“养生之地、温泉之都、宜居之城、太极水城、生态之县”,初步形成“双轴双城,四片四点”的规划总体格局。“双轴”是指依托永宁高速公路、307省道及新规划国省干线所形成的发展主轴联系主城、沙芜赖坊、副城;204省道所形成的发展次轴联系主城、长校、里田、林畬。北部依托同城环将龙津、嵩溪、嵩口三镇串起形成的主城片和南部依托灵地、李家两镇形成的副城片为“双城”。“四片”为主城片、副城片、沙芜赖坊片以及长校里田片。田源、林畬、温郊、余朋则为“四点”。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带三轴、一心四片”的布局结构。一带,指龙津河滨河景观发展带。屏山路发展轴、迎宾路发展轴、长兴路发展轴为“三轴”,以老城(太极水城)为中心的“一心”以及中心片、南城片、西城片、北城片的4个片区。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加强美丽乡村规划水平,大力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和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工作,在规划中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彰显地域特色,真正做到“产、城、人、文”有机融合,逐步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工作,着力打造清流历史名镇名村的美丽画卷。 改革开放高层次 改革开放40周年,是更高的起点。 清流县持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拓展新空间、激发新活力。 河长制方面,清流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探索新发展路径,率先在县级流域设立“双河长制”;成立全省首个派驻生态综合执法大队检察官办公室;成立驻河长办法官工作室;启动“两地四县”闽江源跨区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 基层党建创新“三加三带”,即采取“支部+协会”“党员+能人”“合作社(公司)+农户”,以及“生产大户带小户”“党员能手带贫困户”“产业示范村带贫困村”的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整村脱贫致富,实现“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目标。 机关党建方面轮值“书记”、支部联合共建打开新活力。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截至10月份,清流县直机关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2次、学习政策理论12次、上党课23次、建设活动阵地13个,促进了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