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泉州市谱写平安海域建设新篇章 海丝起点演绎新时代“海上枫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28日讯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域面积广阔,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泉州市的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愈加活跃。但与此同时,因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渔船之间因争抢捕捞桁地、船舶碰撞产生摩擦,不同地区渔民间的海上矛盾纠纷等问题也明显增多,为海上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严峻考验。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和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泉州市吸取“枫桥经验”精髓,以开展社会化治理活动年为抓手,把“枫桥经验”从陆上“嫁接”到海上,探索打造独具泉州特色的新时代“海上枫桥”模式。 海域防控无盲区 雪亮工程“全覆盖” “我们通过监控发现某某航道有渔民设置渔具进行非法养殖捕捞,请及时处置。”今年3月,泉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接到海警二支队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后,立即派出渔政执法船到达现场制止该渔民,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及时排除了通航的安全隐患。这其中,泉州市“雪亮工程”的视频监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泉州加强沿海岸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重点推进“城安系统”和村镇视频监控一盘棋布建工作,目前已新建整合高清视频监控1600余路,初步实现了泉州沿海岸线高清视频的全域覆盖;泉州海事局建有8站1中心,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全覆盖泉州沿海水域,辅以重点航路、码头的49路CCTV监控,形成了海上船舶全面管控的格局。 此外,整合汇聚市海防办、市公安局、海事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的大数据资源,推动海防视频监控、城安视频监控系统,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远洋渔业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共享,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形成多维管控体系,发挥信息共享效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海。 海上防控“信息化”,变末端治理、事后处置、被动服务为前端预防、事前化解、主动服务。通过该数据平台,辖区重点港澳口、航道、养殖区等基础信息全面覆盖,辖区重点船舶、渔船民底数清楚,切实做到海上动态清、情况明,为构建平安海域奠定基础。 加强领导建机制 服务保障“全方位” 新时代“海上枫桥”模式从无到有,如何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构建平安海上防线? 泉州市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锦明任组长,海警、公安、海事、边防、海防、海洋渔业、司法、环保、台办等十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泉州市创建新时代海上“枫桥”模式领导小组,形成以综治委为主导、部门配合的机制。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其中,泉州市综治委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各部门等工作,海警二支队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等。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 与此同时,泉州市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厦门、漳州海洋渔业部门联合金门海巡部门建立两岸四地区域联动执法机制,共同开展海上救助和专项执法行动;厦漳泉三地海洋渔业和海警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海上联合执法机制,联合开展海上执法行动,打击海上违法违规行为。 除了强化工作力量,泉州市还加强运行机制保障,将执法经费列入专项预算,创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并不定期予以更新完善。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综治考评,极大地提高了各部门的积极性,优化管理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保险的社会防控风险功能,泉州市还通过政府财政补助及购买服务,持续运用社会治安综合保险这一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治安综合保险范围,针对海洋适用方面,推出远洋船舶一切险、沿海内河船舶一切险、远洋保赔险、沿海内河船东保赔险等十余种险种,合计保额674亿元,保费8152.49万元,有效完善海上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以及社会救助体系,有力提升海上社会治理水平和预测预警预防各类社会风险能力。 “一领渔网一条杠,一个广头一排桴。麻绒绨线笕来织,大小鱼鲑网内钻……”夕阳西下,马达声声中,归来的渔民们开心地唱着闽南渔歌,一曲平安乐章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嘹亮地奏响。 (本报记者 叶永坚 林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