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第五次大规模向海南迁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的迁徙。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港湾、江汊水上族群——疍民,尤其是赛江、闽江、木兰溪、晋江江、九龙江等流域的疍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福建的闽江、九龙江等航运发展需要,限制在内江航道拖网作业,生息于江汊上疍民除部分招进工厂当工人或航运公司当船工水手外,政府有计划组织疍民迁徙到海南和浙江的舟山“开辟外海外省渔场”。 商业及游学吸引闽人留琼 第三类型群体是在海南从事商业活动而滞留海南。福建沿海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在汉唐和五代时期,福建的东冶和甘棠港就是著名的国际商港,宋元明清福建先后涌现泉州刺桐港和漳州的月港等,开辟有东洋、北洋和南洋、西洋航线,活跃着一支海商队伍,在北宋时经营地域已涉及广东、海南等地。 福建迁徙海南的第四个类型群体,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到海南垦荒与谋生的福建人。福建境内山岭耸峙,“八山一水一分田”,人稠地狭,土地贫瘠,自古以来“欲就耕而无地辟”。因地少人多,田地继承与分配中,有不少子孙无田地继承,为生计不得不向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垦荒,向南到海南和东南亚迁徙垦荒与谋生。据福建目前相关文献记载,福建人到海南从事拓荒垦植,自宋朝就有。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后,福建人去南洋谋生成为重要的生存方式与发家致富途径。福建人坐海船赴南洋,途中因遭遇台风而被迫在海南沿海登陆并定居,有一部分则船行经海南,误将海南岛认为是南洋而定居。并以血缘为纽带,即一个人立足后,回故乡将兄弟、子侄一个接一个带到海外,这种“连锁”的结果是将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移居海外。比如,福建平和人黄汝芳,清代为生计自闽直入万州,定居后安六合村,子孙主居住在万宁。 闽琼迁徙的第五类型的群体,是因游学海南而迁徙滞后留在海南的福建人。比如,福建莆田人黄成业,明洪武年间游学琼州,后定居琼山,后代多在文昌、海口。福建福清人黄华、黄聪兄弟二人明崇祯年间游学来琼入万宁,子孙多聚居于万宁。黄聪初居万城,后迁陵水。
五次迁徙时间 宋代末年 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 清代康煕初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四种入琼类型 任职海南 因战乱逃难 从事商业活动而滞留海南 到海南垦荒与谋生 相关报道》》》 海南周刊| 闽人迁琼历史路径:福建→海南→海外 海南周刊| 琼闽文化印记·先祖来自“甘蔗园” 海南周刊| 从地名看海南闽语 海南周刊| 李辉的“不一样” 海南周刊| 贝托鲁奇与《末代皇帝》 海南周刊| “枯木怪石”的背后 海南周刊| 海南青年影人集体亮相 “我们就像是戈壁上的嫩芽” 海南周刊| 高丰:人生有限,艺术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