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节特别策划| 莆田农村之婚恋见闻:相亲要赶早 在农村,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相亲更是如此,这一点在家族观念浓厚的福建莆田表现得尤为明显。 过年回乡,一好友向我诉苦。今年春节,她家里的头等大事是说服刚满20岁的弟弟相亲。早在两年前,她的奶奶便已帮其弟物色好了相亲对象——村子里一户人家的姑娘。姑娘长相标致、身材高挑,更难能可贵的是,姑娘的母亲是村里公认的吃苦耐劳型妇女。按朋友母亲的话说:“这种家庭教出来的孩子,肯定好养。” 农村的婚恋市场中,这类女孩子最受欢迎。她们年龄在20岁上下,外形条件虽称不上无可挑剔,却也远在均值之上,性情温顺、家风良好。因此,远近村子里前来说媒的人家不在少数。面对激烈的婚恋竞争形势,朋友的奶奶充满了危机感,担心晚了一步,便会被人捷足先登。 另外一个急切让朋友弟弟相亲的原因,在于迫其收心。中专毕业的他玩心未泯,到如今还没有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家里人为了让“浪子”回头,便想出了用婚姻捆绑的招数,幻想身份角色的转换能促使他快速成长。这是农村人从过往生活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家庭是人生意义的来源”。 然而,朋友的弟弟并不领情,以年纪还小、不想结婚为由拒绝相亲。全家人好说歹说,才将其带去与姑娘见了一面。双方互加了微信,便从此再无下文。朋友的奶奶于是开始动员全家,对朋友弟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劝说弟弟把握时机、主动出击。但双方的拉锯战不见缓和的迹象。 朋友颇为无奈,家里长辈为此日夜忧心、长吁短叹。但她倾向于站在弟弟的立场,认为相亲结婚应当尊重个人的意愿,依凭个人的喜好,感情的事情极具偶然与主观性,绝非外人能够强求。再者,弟弟的年龄不过20岁,心智尚不成熟,绝非步入婚姻的适宜年龄。 可在农村,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相亲更是如此,这一点在家族观念浓厚的福建莆田表现得尤为明显。 亦商亦农的忠门人 我的家乡位于福建莆田南部沿海的一个乡村,过去在行政划分上归属于忠门镇,尽管撤乡并镇后被划入另一个乡镇,但老一辈仍习惯称呼自己为忠门人。 这几年,在社会舆论中,“莆田”俨然已成为一个符号标识。提起莆田,人们不免联想起“假鞋、民营医院、天价彩礼”等标签词汇。然而即使位于同一地市,不同乡镇间的产业特色、风俗文化实际上也存在着颇为明显的差异。 在莆田,忠门人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群体,以高聘金闻名当地。与主导民营医院的东庄人、经营打金业的北高人相同,忠门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形成了以建筑业为主导的经商体系。近八成忠门人以商为生,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务农或务工者仅占少数。其中,大部分只是普通的个体私营户,或是开办小作坊式的家庭工厂,当然,不乏一些成功者建立起了颇具规模的家族企业。 区别于过往舆论塑造出的农村形象,忠门的乡村少了几分悲情,也少见衰颓的景象。如今的忠门人并非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农民”更多地是一种户籍身份,而非职业身份。高流动性、非农化以及“强乡土性”是忠门人的典型特点。所谓“强乡土性”是指忠门人离乡不离土,他们的婚恋、家族与宗教观念仍然保留着传统农耕社会的特点。 尽管当地人分散在四面八方,婚姻半径,也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地理空间距离,并没有过大的扩展。新一代的忠门年轻人大多跟随父母在外长大,普通话标准流利,毫无父辈那样的“莆田腔”,但不论是早早辍学打工,或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老家相亲”依然是他们的首选,准确地说,是其家庭长辈的首选。老人常说:“本地的媳妇会持家,外来的媳妇会跑掉。”这实际上便是担心婚姻半径扩大后,男女双方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新家庭的稳定。 忠门人常年在外经商,每年春节携家带口从四面八方回到乡村。这种岁末流动迁徙的方式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婚恋形式。每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是农村里的相亲季,热闹非凡。在外工作或读书的年轻人趁着春节的一个月回到农村,开始密集地相亲。 春节期间,村里人相互拜访,如果家里有适龄的年轻人,大家对他们的问候语一致变成了“今年相亲了吗”或者“相的怎么样”。除夕夜,家族里的一位叔伯甚至掰着手指头,数出年轻一代中五位适龄待娶的男青年。他们年龄在20到27岁不等,表哥便是其中之一。 相亲要赶早 表哥今年周岁24岁,却已经相亲3年,相过的女孩不下60人,遍布忠门的大小村庄,可谓是身经百战。曾经有过两位中意的姑娘,但一位被人抢先下聘、错失姻缘,另一位因为两家祖上有过矛盾,遭到家人的反对。此后相亲便毫无进展,今年他给自己下了军令状:25岁前一定结婚。 莆田农村的“相亲适龄”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定数字,相亲的年龄界限大概在18-28岁之间。一般来说,停止读书是相亲的起始点。农村年轻人以中学学历居多,离开学校后便会被列入催婚的行列。家族里的上一辈基本都在20岁前完婚,年轻一代相对晚一些,但也极少超过25岁的年龄。 尽管没有关于相亲适宜年龄的明文规定,但忠门人普遍相信:相亲要赶早。不论是男方或女方家庭都担忧,晚相亲会在婚恋市场中失去竞争的优势。他们相信,优质的男女青年会被早入局的家庭抢先圈定,女孩子的身价,也就是聘金价格,则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减少。 不同于现代城市的相亲,莆田农村相亲的礼节繁多,涉及的人员也更为复杂。忠门人相亲一般要有媒婆或其他中间人,冒冒失失独自闯入女孩家中,会显得男孩缺少礼数。中间人带着男孩子及其家长赶到女孩家,两个年轻人到楼上单独私聊,双方家长则在楼下畅聊。其间男方不能在女方家喝水吃饭,忠门人认为,相亲时男方在女方家吃喝是不吉利的象征,预示着两家结亲的失败。 每次相亲的时长需依据男女双方个人的聊天意愿而定,短则数分钟,长则一小时。临走时彼此互留微信,男孩被期待扮演主动的角色。如若男有情,便要主动联系、加深了解。倘若女也有意,双方便可在几日内互定终生,约定下聘时间,择日完婚。 因为春节过后,年轻人又将回到城市,从第一次相亲见面到举办婚宴、正式结婚,往往可在一个月内全部完成。近几年因为上大学的年轻人数量增多,订婚到结婚的时间间隔有所延长,但最长不会超过1年的时间。如果订婚后男方要求退婚,需给赔付给女方家庭一部分经费,类似于“名誉损失费”。一位亲戚向我解释:“在农村,名声可是天大的事。” 搭伙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