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同时,各地也注意到了县医院谋求做大、做成稳固的本县医疗龙头的诉求。如何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将患者挽留在当地也成了地方尤其是县级政府案头的大事。其中,托管模式成为一种主流的解决之道。据陆媒报道,2011年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此后,成都市三医院改组了蒲江医院管理层,委派院长助理担任蒲江医院院长,带领管理团队、临床专家长期入驻;派出4名医学博士分别担任重症医学科(ICU)、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业务科室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服务。托管一段时期的结果是,“病人回流了。”四川的做法在全国多地推行。 身处夹缝中的城市区级医院也面临县级医院的窘境。一位区医院医生说,下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上有市级、省级大医院,不大不小的区级医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全国多家区级医院出现生存困境。“有的区级医院因为病患极少,为了生存不惜伪造病历骗取医保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此前报道,石家庄市新华区医院曾大量骗取医保金被曝光,当事院长遭解职,这家医院陷入停业泥潭,最终,该院被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托管,这才逐渐恢复生机。 2014年3月,卫计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县级医院在大陆诊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为做大做强县级医院开出了详细的“战略目标”,此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并提出: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4年至2017年,要求第一批500家县级医院完成全部重点工作内容,医疗服务能力全面达到要求。 如何留住本县患者,以达到卫计委的要求,各地卫生部门使出浑身解数破解难题。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尤其是到县医院执业、破解编制瓶颈、修复人才断崖、吸引知名同乡医师回乡坐诊,诚意满满。部分富裕地区通过财政扶持,实现了就诊率的提升,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的一些做法,得到了卫计委的肯定。 但在财力不富裕的地区并没有太大改观。此时,距离卫计委对第一批500个重点县级医院的考核验收只有一年时间,李晓莉所在的县医院虽然在硬件上大有改观,也有省市大医院的专家来坐诊,但是看着瘪瘪的荷包,李晓莉说,有的医生开始积蓄力量跳槽到大城市去,“不光医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向中心城市转移,小城市的人气越来越稀薄了,这可能是最根本的病灶吧。” 记者/郭天力本文节选自《虹吸效应下的县级医院》,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3期,总第59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