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宁德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希望工程“大眼睛”为什么能够牵动亿万人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2
摘要:希望工程“大眼睛”为什么能够牵动亿万人心?

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委托,纪实摄影家解海龙拍摄了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它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张“大眼睛”的照片尤其引人注目。在那张黑白竖图中,手握铅笔的小女孩苏明娟抬着头,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因为这张照片,苏明娟被选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很多人因此关爱我,更多的人因此为希望工程献了爱心。”苏明娟回忆当时的情景,非常感恩。

承载着苏明娟渴望读书眼神的照片引发社会各界对贫困失学少年儿童的广泛关注,也让捐助资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截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目前,希望工程的内涵仍在不断丰富。

希望工程的“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 解海龙摄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曾对希望工程进行过效益评估,并得出结论: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事业。

直击社会教育问题 希望工程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

1950年起,全国开展大规模扫盲工作。1956年,党的八大之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度。1961年到1963年,党中央先后颁布《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提出了大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我国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会上,中央极其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曾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教育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20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据《瞭望周刊》报道:当时的中国,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小学生,平均每年有100多万。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经于1986年7月1日正式施行,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每年要交纳的学杂费仍然是沉重的负担。

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亟待改善。1989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基会,旨在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

“我们这儿今年又欠收了,我又从学校出来了,我要背着口袋外出去讨饭……”这是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张胜利和吕成山小时候写给当时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的信。1989年10月初,中国青基会河北调研组发现,全村14户人家共13名学生,其中有11名学生失学,张胜利和吕成山因为爱读书,常常靠收集头发换钱来交学杂费上学。

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昔日“大眼睛”,今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苏明娟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回忆:“1991年我上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学校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舍,就是旧社会的祠堂改建的,有窗户,但是没有玻璃,上面糊着纸,破了很多洞,冬天非常冷,也就是那时候解海龙老师拍了很多我们上课时的照片,其中就有那张‘大眼睛’。”

据解海龙回忆,1991年到大别山区采访时,有一个孩子闯入了他的视线,她不断地抬头看黑板,低头记笔记,这个女孩就是苏明娟。“我发现苏明娟的眼睛非常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在苏明娟抬头的一瞬间,解海龙快速按下快门,于是有了后来经典的“大眼睛”。“回头看这张照片,我觉得苏明娟的眼神特别能表现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苏明娟(右)在安徽合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人民网记者 罗旭摄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着庞大的教育工作。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贫困地区多、人口居住分散、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等,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希望工程自发起以来,始终奔走在帮助贫困失学少年儿童重返校园的第一线。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儿童继续完成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以促进贫困地区事业的发展。

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 爱心人士举不胜举

希望工程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为大众参与援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儿童搭建了公益慈善平台。

写信是希望工程发起初期的主要筹款方式。当时,中国青基会员工手写了几十万封“劝募信”,寄送给社会爱心企业,号召大家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希望工程,中国青基会开始寻求媒体帮助。199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率先刊登了“希望工程——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募捐”的公益广告。随后,《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等报刊也纷纷刊登了公益广告。

1992年,作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大眼睛”照片一经推出,立刻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当看到那双渴望的眼睛,中国人内心的爱和善意立刻就被唤醒了。同在蓝天下,人们的生活却有这么大的差别,相对富裕的人们就想为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让他们有书读有学上。”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告诉人民网记者。

1994年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到2000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级目标,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体制,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资助学。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和媒体宣传的影响下,许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希望工程捐助活动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带来了爱的温暖和希望。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如果一定要留名,就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吧。”1992年6月10日傍晚,两位军人带着3000元钱走进中国青基会的捐款室,他们是受人之托来捐款的,在得知捐款必须留下姓名后,他们这样回答。同年10月6日,这两位军人再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助了2000元。中国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几经辗转终于了解到,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当年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据。 中国青基会供图

蹬三轮车20年,捐款35万,资助300位贫困学子,天津老人白芳礼曾这样感动中国。当有人问他对受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回答说:“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