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阳《战胜鼓》始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个姓薛的峡阳人曾在郑成功军中任旗手,善击鼓。他参与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年老解甲回乡后,便把击鼓一套技艺传授给乡里少年。从此,峡阳有了鼓的技艺。《战胜鼓》原名战斗鼓、国姓鼓,名称不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南平市艺术行家把该鼓整理成战胜鼓。旨在表演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一种战鼓队列操练。改为民间舞蹈表演搬上舞台,突出了地方特色。近年来,《战胜鼓》已成为我省传统的民俗舞蹈节目,应邀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调演,多次参加省市的活动演出。1990年9月中国第二个世界旅游日(福建主会场)开幕式上,峡阳战胜鼓首次向中外游客……[详细] 浦城闽派古琴 闽派古琴创始人为祝凤喈。祝凤喈,字桐君,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出生,闽北浦城城关人。写下了古琴理论不朽名著《与古斋琴谱》一书,咸丰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闽派古琴第二代传承人为张鹤。于同治三年(1864年),经祝凤喈鉴定后,刊行《琴学入门》一书,系统传播祝凤喈的琴学理论和操琴风格。第三代叫陆琮,字少云,他是张鹤的弟子,其主要贡献就是帮助其师张鹤校刊《琴学入门》,为闽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了许多有益工作。随着《与古斋琴谱》和《琴学入门》的传播,使闽派古琴走向大众,私淑弟子日众,民国期间,浦城的李迪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李迪瑚为闽派古琴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李迪瑚能诗善文,特别喜欢……[详细] 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 延平区塔前大腔金线傀儡戏班称“台”,通常起名为“盛兴台”等,艺人两人。全部服装、道具、打击乐器、傀儡等,仅需两箩筐即可装完,正好合成一担,百姓称为“傀儡担“。戏班由家庭血缘关系传承,如子承父、侄承叔、弟承兄。班台名只能谪系的长子才可传承。非血缘关系的人也可学艺,但必须履行一套拜师的仪式,学戏后另起炉灶。金线傀儡的剧目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推磨》(白兔记)、《倭袍记》等;二是大量的说史(讲小说)剧目;三是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通俗神话传说剧,如《华光传》、《陈靖姑捉妖》等。第一种情况已保存得不完整,或只剩下个剧名,很少演出或不能演出。第二种情况是主要的演出剧目,艺人……[详细] 邵武三角戏 三角戏是主要流行于邵武及其周边的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原来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而得名。其起源大约在明清之际,是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的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三角戏从产生伊始迄今有400余年,所有剧目的题材均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缠之类故事,被称为“家庭戏”。它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剧中人物无非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没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当地百姓评价三角戏是:“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三角戏的说唱道白用的是“土官话”和邵武方言,言词诙谐幽默,表演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旦角均倒退着出场,丑角……[详细] 延平蛙崇拜民俗 延平人素有崇蛙习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保护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习俗仅在樟湖镇溪口村保留,而且是融洽附载于另一民间俗神——张公身上,张公便被视为蛙神了。这与樟湖镇驻地的蛇崇拜融合附载于连公身上,乌鸦崇拜融合附载于齐天大圣左右一样。古越先民的习俗与汉氏族习俗的融合,在这里表现的十分突出。溪口村崇蛙习俗始于何时无文字记载可考。但从蛙神成为延平城的保护神的记录来看,至迟不会迟于清道光年间。据溪口90多岁老村民说:他小时候就参与祭张公(蛙神)活动,而且他们的先辈也说此活动自古便有。据说溪口原址二华里许,建有“九峰岩寺”,殿前有一巨大樟树称“十不围”即十人不能合抱,其树荫广达5、6亩,大樟树……[详细] 延平樟湖崇蛇习俗 崇拜蛇是越人的习俗,进入福建的越人与闽土著人经过长期互助融合,形成了闽越族,也传承了崇拜蛇的习俗。各地祭蛇的庙比比皆是。南平市延平区漳湖镇崇拜蛇民俗起源于秦汉时期,目前仍保留着比较古朴的元宵、游蛇灯、七夕、赛蛇神等民间崇蛇系列活动。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好年景。……[详细] 建阳建本雕版印刷 “建本雕版印刷”以雕版印刷工艺为主要内容,其前则有造纸工艺、图书编纂、版画插图的设计等;其后则有图书的贩运和出售等,即、印刷和发行“三位一体”的古代书坊出版模式。其核心内容,则是雕版印刷。其工序,一为书写。即请书工将书稿誊写到规格化的薄纸上,而后正面朝下均匀地沾贴到印版,使之清晰如同直接绘写在版上。二是校对,三是修改。四是雕刻。先用刻刀沿着墨迹四周刻出主要线条,然后用錾子錾去表面无墨之处。再用凿子把多余的部分凿去。其中一些精细的部分,则用锋利的刻刀来作细加工。五是印刷。先把印版固定在桌子上,然后用墨刷沾墨,轻轻地涂在印版的浮雕层面上,完成后立即覆盖上一张纸,用刷子轻轻地在纸背上刷动,纸面上就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