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平:青山变金山 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政府主导形成“资产包” 实现资源多元化增值 如何将这些资源变成资产,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至为关键,既要保护、修复和提升这些资源,又要让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促使整合提升后的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得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态溢价。 顺昌是“森林生态银行”的试点。目前,“森林生态银行”运营中心与国开行合作,投入4亿元,收储林地面积达6万多亩,由国有林场统一打理。其中,岚下国有林场钱墩工区林子套种了阔叶树闽楠,发展杜鹃等林下经济,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林场场长李贵喜算了一笔账,按原来纯杉木林的种植方式,一轮每亩总收入4.1万元,现在每亩总收入达16.7万元。与此同时,新林的出材量更高,还最大程度恢复了森林的原生态。 数据表明,顺昌通过“森林生态银行”的集约经营,森林资源质量、资产价值不断提高。 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负责人、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介绍,这个“资产包”具有多元价值——经济价值,国有、个人和集体的林子拼成一个盘子,推出1.5万亩的西坑森林康养项目,将生态产业化,还敲开了木材加工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大门;生态价值,创设多元化生态产品市场体系,探索了全省第一笔林业碳汇、全国第一笔竹林碳汇等项目,今年还搭建“一元碳汇”交易平台,将好生态变成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 “‘生态银行’以政府之手为主导,最大限度地让生态资源体现其综合价值,既提高了资源价值,又保证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下一步,将推动武夷山旅游、水产业、林业等优势资源上市,实现资源资产证券化,更好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冲说。 走向市场化运作 破解社会资本下乡的瓶颈 这些优质“资产包”推向市场后,等待的是社会资本的联姻,落地变成产业,从而实现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闭环。 在光泽县寨里镇山头村,整合了2000多亩土地,光泽县、寨里镇出资600万元,村里把沟渠路坝等四大类资产作价200万元入股,由政府信用背书,民资江西大三元集团这才安心投资1000万元。“有‘生态银行’收储这些土地、沟渠等资产作为担保,解决了企业后顾之忧。”大三元集团董事长吴世军说。 吴世军的担忧,正是农村许多资产的“命门”所在——非标准化资产,处置难、流动性差。有鉴于此,“生态银行”在厘清产权的前提下,以政府信用背书,将收储的资产作为信用池,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顺昌由生态银行、担保公司担保,在林权上试水抵押贷款,实现三方共赢。这样,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资本,可融资、可变现,破解了社会资本下乡的瓶颈。 而且,“生态银行”前端对生态资源进行流转、整合、提升,也为社会资本对接打通了便捷通道。“山头村流转土地的农户有300多户,一家一户做工作不现实。所有前端的工作‘生态银行’都做完,降低了产业投资商务成本。”吴世军说。 “‘生态银行’的探索,为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下乡提供了便捷通道。”王冲说,目前,南平各地“生态银行”优质资源“资产包”吸引了中石油、东亚集团、上海泰盛、畅游体育等知名企业,落地实施的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超过170亿元,覆盖山、水、 林、田、湖及古民居、文化等各类生态资源,涉及现代农业、旅游、康养、金融等多种产业业态。 这些产业的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培养和壮大运作主体、金融创新、突破招商引资等方面继续探索,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王冲说。(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1】【2】 (责编:陈楚楚、吴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