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沿边不会是一圈的湖景房,淀水将得到精心修复,新区将展现出迷人的生态魅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子瑜说,新区将打造绿色健康生态底板,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白洋淀淀区面积将由目前171平方公里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水质更清澈,“华北之肾”功能恢复,“碧波万顷,苇海荷塘”景观重现。 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达到45%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海绵城市等新理念也将在雄安新区得到全面实施。 高端创新、改革高地,这将是一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 规划纲要提出,新区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规划纲要明确了雄安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达到并超过90%、数字经济占城市GDP比重达到并超过80%……从规划纲要到2035年提出的主要指标看,雄安可谓是全球领先的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说,雄安的意义在于,能够在中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地方,打造一个新时代可复制的城市样板,打造新时代现代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构建改革开放新的体制机制,是雄安新区的生命基因。 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关键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面向雄安新区提出一批改革开放新举措,展现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这也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大举措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正牵头制定雄安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将构建“1+N”改革开放政策体系,打造体制机制新高地。 雄安新区要开创国家新区和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依靠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力求成为最有勇气创新的城市。 中国特色、生活宜居,这将是一座新时代展现中华风范的城市。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薪火相传,定能再创人间奇迹。 河北雄安新区首个重大交通项目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简称“京雄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建设者在开工仪式现场合影留念(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雄安遵循平原建城、尊重自然的规律,建筑主打鲜明的“中国范儿”。按照中国传统营城理念,作为城市核心区的起步区利用北高、中低、南平的地势,形成“北城、中苑、南淀”格局。 规划纲要提出,雄安新区将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打造“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塑造出既体现我国建筑特色又吸收国外建筑精华,既有古典神韵又具现代气息,融于自然、端正大气的优秀建筑,营造多样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 “雄安将没有高楼大厦林立给人的压抑感。”朱子瑜说,建筑既有古典神韵又具现代气息,融于自然、端正大方,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新区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了“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步行5分钟送孩子到幼儿园、10分钟送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未来在新区,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解决。 这将是一座人民城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人民的新梦想。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是一座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千秋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规划建设要有长远眼光,在新区建设起步阶段,城市建设不必太急,稳扎稳打。 细心的人士可以发现,相比去年宣布雄安新区设立时,如今的规划期限做了调整。按照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部署,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分为“两步走”,期限调至2035年,并展望本世纪中叶发展远景。 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发展目标按照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考虑,同党的十九大作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目标相衔接。 他特别强调,要深化细化起步区规划内容,要把雄安新区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在现有规划框架基础上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好能源、交通、地下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同时要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相衔接,必须牢记这个初心。 千秋大业,重在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规划纲要公布,只是掀开了雄安新区的面纱,展现出了未来的轮廓。但接下来的任务依然艰巨,可以说规划建设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要启动专项详细规划和建筑等设计,最后才是施工图。”中规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殷会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