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汉服式样的学位服。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二十多个网站也联合发倡议书,建议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 吕晓玮的生意到2014年终于有了突破。她正式注册了公司,员工陆续扩充到200人,有二十多位设计师。设计师要经过培训,吕晓玮会先概念性地讲解,比如每个朝代大概是什么样式。另由偏向于做研究的设计助理,收集相关的文物书籍,包括国内中国古代服饰专家的作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的书,和敦煌壁画相关的资料,以供设计。 吕晓玮也会去北京听相关的论坛,回来分享资料。有时,是去各地博物馆,拍些文物实体,以便确定朝代、款式、花纹细节和尺寸。在此基础上做原创设计,每月要求出五六十款,再从中选出30款左右上架。 如今,汉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头,它被众人慢慢接受的同时,这个圈子内部却也出现了某些异化。知乎上,有很多刚刚入门的汉服玩家吐槽称,自己穿着汉服走在街头,却被某些资深同袍走过来大声斥责他们错误的汉服搭配和细节。有人声称穿着汉服就不能佩戴眼镜,因为这种现代的视力矫正设备不般配身上的古风,还有人爆料称,一些不懂汉服的人看见穿着汉服的男孩女孩,夸赞他们穿的古装很漂亮,那些汉服爱好者却会斥责他们,连祖宗都忘了,于是正色告诉对方,这不叫古装,叫汉服。 无论如何,汉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除了那些狭隘的“汉服原教旨主义者”,大多数汉服爱好者都在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合适的宣扬汉服的方式。 他们中有人在编写考证汉服历史,有人在太湖边找了一个房子,侍弄花园,种下梅花,从诗意生活的角度传播自己认可的文化,有人坚持每天上班时,束起发髻,穿上汉服,也有人在苏州小镇里组织学生读经……这些同袍之中,有的彼此认可,有的也彼此龃龉。 与此同时,汉服也从小众衣装变成了一门成熟的生意,汉网一篇《经汉网认证的汉服商家》帖子显示,最早认证于汉网的商家是位于沈阳的“月阑珊”,创立于2005年10月,在2006年4月15日被汉网认证。其后认证的几家店分别为“ufe”“衔泥小筑”“潜龙”。而首个在淘宝平台中突破皇冠交易额,即1万件的,是北京的“如梦霓裳”店,创建于2007年,在2011年2月成了皇冠卖家。 据“汉服资讯”在今年1月对淘宝汉服商家的调查数据统计,2018年年度总产值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广州的汉尚华莲、成都的重回汉唐和杭州的十三余。总产值分别为80027148元、52880854元和37092032元。2017年和2018年,淘宝排行前十的汉服商家总产值,每年都实现50%左右的增长,在2018年达3.16亿元。 全国的汉服爱好者数量达到两百万。对同袍的调查中,仅仅出于对汉服的喜爱者从15.23%上升到34.33%,而认为自己是要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逐年下降,从2014年的77.8%下降到2018年的56.8%。汉服爱好者中,女性占比85.54%,且一直在逐年上升。平均年龄在21.66岁。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是中坚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很多汉服爱好者都不止一次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多年发展之后,汉服爱好者们从服饰延伸出了更多的内容,但复兴仍然是一个口号。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4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