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纸是抵不了水的,但这并不适用于油纸伞。早在几千年前,鲁班的妹妹就用竹子和丝绸做成了伞。后来,随着纸张的出现,廉价的棉纸逐步代替了昂贵的丝绸,同时为了防水,在纸面上刷了一层桐油,因此得名“油纸伞”。 制作油纸伞需要十分繁杂的工序,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一句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时间。不过太阳太大或阴雨绵绵,都会影响到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进而影响制伞的进度。 上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价格低廉又方便携带的钢架伞进入中国,并逐渐代替油纸伞成为现代中国人日常使用的雨伞。而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如今多被用于装饰、收藏,像是旅游景区的游客选购油纸伞收藏,近年来兴起的汉服秀,一些汉服爱好者亦会购买油纸伞来进行配套装饰。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油纸伞是古典、优雅、美好的象征。虽然我们日常已不再使用油纸伞,但是一提到“江南”、“烟雨”和“小巷”,似乎眼前就会朦朦胧胧地出现一抹倩影,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撑着一把油纸伞,低声吟唱。 伞声松径雨,巢影柳塘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