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其实是一大类衣饰的统称。目前,汉服的形制被同袍归类为“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四大基本类别。“衣裳制”最为古老,即是上衣下裳分裁,圈内认为起于黄帝尧舜,延续至明代,不限男女。“深衣”形成于周代,是衣裳分裁之后又在腰部缝缀在一起,这又分为“曲裾”和“直裾”两大类,依然不限男女。“袍服”诞生于隋唐,明显区别于深衣,是上下无缝衔接为一体,分出了圆领袍、褙子、长衫、直缀、道袍、僧衣等多个种类,在宋明两代流行。“襦裙”本质依然是上衣下裳,发展到汉代之后特指为女性的短衣长裙,之后衍生出了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款式。而汉服的审美和款式随着复兴运动,在近年不断加入时尚花纹元素,在这些基础形制上又有着巨大、丰富的变化。 2005年的时候,能够在现实里接触到汉服的机会很少,论坛里也鲜有人买。很大的原因是成本太高。所谓的商家,基本跟阿秋一样,私人散做,了解到需求之后,寻找合适的面料,确定设计思路,再让找裁缝做出来。吕晓玮当时在电视台做记者,月收入8000元左右,她看重了阿秋高价之下的质量。那是一套价格700多元的曲裾。从下订到拿到衣服用了半年多。她没有结伴,让孙异穿着普通服装陪着她,去锦里走走,因为那里有着跟她一样身着交领右衽服饰的先辈古人的塑像。 里面是襦裙,外面是曲裾,交领右衽,被厚实的面料裹着。在公交车上,她听到身后的人在讨论,这人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或者在搞cosplay?她又听到,一个女生小声地跟身边的男生说,这肯定是日本人。她看见女孩流露出愤慨的眼神,手握成拳头说“打小日本”。吕晓玮很生气,转向那个女孩说道,“我是中国人,这是汉服,不是日本的衣服。” 2006年夏天,吕晓玮和孙异双双穿着汉服去了民政局,他们把自己和服饰定格在了结婚证上,又穿上了婚礼。 温和复兴 吕晓玮在单位的时候,因为穿着汉服上班,被同事嘲笑,还被领导怀疑是否加入了邪教组织,但是在自己的婚礼上,她却找到了信心。她与孙异穿着汉服完成了婚礼,亲朋中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她意识到,不管是村子里的村民还是城市里的同事,有无文化,是否了解过汉服,在婚礼上都是支持和赞赏的态度。其实,直到如今,更多的人也觉得汉服可以作为一种礼服出现,但不适宜作为日常穿着的常服。 就在吕晓玮穿着汉服结婚的2006年,“天汉民族文化论坛”(以下简称“天汉网”)成为汉服圈又一大聚集网站。汉网的网友“溪山琴况”从该论坛出走,成为天汉网的总管理员,提出“始自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他不断纠正此前激烈的民族主义态度,使得汉网和天汉形成两大阵营,对峙许久,温和地“复兴汉服”理念慢慢成熟。 最初的网友很快有了分化,各地线下的运动也在不断展露头角。传统节日的祭祀、传统婚礼的举行,都让汉服星星点点出现在新闻上。2005年时,福州文庙举行了一次祭孔,几位身穿汉服的爱好者试图参与,但被认为穿着奇装异服、不庄重,而被驱逐。此事被当地的都市报刊登,占据了两个版面。在法院工作的郑炜看见了报道,很感慨。由于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他按照报纸所提及的“福建汉服天下”名称,搜索到这个论坛,找到了几位参与者。因为他的组织能力,这个松散的协会将他推为会长。郑炜意识到,必须依靠官方的认可,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活动。 就在2006年,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文化协会。郑炜有模有样地提出了“五年计划”——从节庆和礼仪入手,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传统文化。 各地活动的需求增大,但可以购买汉服的渠道并不多。2006年,吕晓玮在参与四川汉服组织从春节、元宵,到端午、七夕、中秋的活动发现,同袍穿上身的汉服也都是在批发市场买的布料,再自己做,成本价一百多元,很劣质。当时,汉服同袍一般会去汉网看公布出的裁剪图,自己买布,再拿着图找个裁缝做出来。这对于很多想尝试的圈外人显得不太现实。另一种方式,就如同吕晓玮当年的购买一样,在汉网找商家,也是先给对方提供图,再汇款,等商家找面料做好再寄过来。这一来等待时间长,再是有可能汇了款而衣服没有如期而至。总之,没有交易平台,一切都是麻烦。 吕晓玮察觉,很多人想要的,是一件能穿出来的礼服,要的是质感。开店的想法诞生后,是多方的反对。家人觉得,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在省会城市的电视台工作是体面又稳定的,而经商并不保险。更重要的反对来自同袍,“他们认为,提出汉服复兴是精神层面的,非常高尚,而让它沾上铜臭味,用它赚钱,这做法带有原罪。”吕晓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今看来,这想法单纯得近乎幼稚。 吕晓玮还是下定了决心辞职,在文殊坊旁边的一个仿古建筑群租下30多平方米的空间,把仅有的17套汉服依次挂在墙上。 她并不清楚顾客和货源,所以就去找阿秋——那个她第一次去买汉服的商家,她想让阿秋成为自己的货源。拿到成品之后,吕晓玮给它们贴上自己的品牌。为了吸引顾客,吕晓玮天天穿着汉服在店门口晃悠,有时候拿着团扇去文殊坊景区逛一圈,回来就有几个人好奇地尾随。店里有打印的宣传单,简单的白底黑字,两面,介绍汉服的文化背景。知道卖不出汉服,她干脆备下一个说辞,“来文殊坊旅游一圈,可以不带走汉服,但可以带走一点汉服知识”。 “那时,感觉整个社会的爱国情绪很激烈,会影响到青年。”这让吕晓玮觉得有很大可能说服别人。第一个月,她记得,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华人买下了衣服。此人常年在美国,说中国人聚集的时候穿的都是旗袍唐装。吕晓玮告诉他,这些不能代表中国,而汉服才可以。最终,对方被说服,买了几套。 她还自学古筝,摆在店门口弹,但仍然来者寥寥。一些经过景区的老人,会来店里找她辩论,告诉她这是封建糟粕,跟时代潮流所逆,不应该这么做。她的生意并不顺利。 生意 购买订单极少,让吕晓玮维持下去的是出租业务。十块钱租半小时,提供拍照服务每张收费两元。2006年和2007年的春节,她光通过出租汉服,赚了上万元。之后,她又开起了淘宝店,出售生意仍旧惨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