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雪时节,医药行业的寒冬也纷至沓来…… 随着医改逐渐进入“深水”,破除“以药养医”,一致性评价利好利空政策兑现、抗癌药降税降价、4+7带量采购从试点到扩围……一系列新政的相继落地,已经使中国医药市场环境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近期《2020年中国医药经济预测》专题报告预测:2019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6327亿元,同比增长约8.5%;2020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8170亿元,同比增长约7%。同时,终端市场2019年药品销售额将达到17816亿元,同比增长4%;2020年药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8351亿元,同比增长仅3%。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中国药品市场终端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即便是2018年终端销售额的增速也达到了6.3%。2019年可谓创了这一数值的新低。 医药政策频出、行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也给药企带来的转型压力,甚至关乎生死!“不仅要看到寒冬,还要有寒冬之后的预见”,这是金鹊访谈第九站,成都地奥集团执行副总经理、技术总监赵海赵总见到栏目组说的第一句话。 历经30余年的发展,成都地奥集团已成为集天然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合成药物、新型制剂研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制药企业,是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研制、中试、生产基地之一。2019年,地奥集团已申请179项自主创新专利,21项国际专利,91项自主创新专利获国家授权,10个自主创新药物,数十个正在研究的项目。地奥集团研制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率先进入欧盟市场,为我国自主创新药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开辟了先河。 “来源于社会,惠泽于人类”,地奥集团十分关注教育、科技和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已累计对教育、科技和社会公益事业捐助达近亿元。地奥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务实 创新 诚信 奉献”的企业精神,不仅以高品质的药品服务患者,还积极投身公益,以真诚回报社会,传播社会正能量。2019年,成都地奥集团凭借在公益方面的卓越表现和突出贡献,荣登第十一届“39 健康总评榜”之年度企业公民。 之初 “预见” 1997年,地奥率先投入巨资建立了国内药企中第一个现代化的药物筛选中心。2012年,成功取得地奥心血康胶囊欧盟(荷兰)药品上市许可,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零的突破,同时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第一个植物药。历时30余年,一个课题组是如何发展成为大型制药集团?这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赵总打开了话匣子,为我们讲述了两段传奇的经历: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地奥集团创始人现任董事长李伯刚先生。 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地奥心血康研究”课题组组长的李伯刚董事长和课题组成员发现我国有一种特有药用植物,含有对心血管有作用的甾体皂甙。当时这个科研成果专利,有一家企业愿意出20万元的成果转让费,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支持卖掉,在签约的路上,他想了想不卖,立刻下车,说“我不去了,你们愿意卖就你们去……”科学家创业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李董多么希望自己的科研成功转化成生产力,就这样1988年8月18日, 他带领课题组借款50万元建立地奥公司,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旧图书馆租了个角落,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经过艰难攻坚,1989年3月,一种以甾体皂苷特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诞生,并被卫生部批准为我国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新药。当年便实现产值244万元,还清了贷款, 截至2019年,地奥集团总资产达70亿元,原始投资增值1万余倍,年产值20多亿元。 “这是一条很特殊的发展道路,先有科研成果再有产品然后再有公司。这也决定了地奥在诞生之初,就包含创新的DNA”,赵总感慨道。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赵总本人,他不仅是地奥集团的执行副总经理、技术总监,还是药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核心骨干特聘研究员。 他曾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从事能源微生物学研究,主要是纤维素发酵产乙醇和产甲烷研究,后来因为研究所与地奥合作项目“脂必妥原料的发酵技术及规模化工艺研究”(脂必妥是一种降血脂药物),因此结缘地奥,本以为这个项目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没想到历时七八年。“固体发酵方法做微生物次生代谢”(通过红曲做出降脂药)这在教科书上从未出现过,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必须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就可能面临侵权的风险,“最终,在李伯刚董事长指导、鼓励和支持下,通过传统的做法,我们做出高品位的大规模生产的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建立了标准生产路径,让普通工人也能操作”。赵总坦言,这件事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颠覆了他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了”。他总结这段经历,“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还要沉得下心来,急功近利不可取。” 发展中“预见” “生命科学”驱动制药发展 谈到17年又从研究所回归到企业,赵总充满信心地说道:“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自然及应用科学学科,‘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一预言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从本质上说,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也可以是生物个体,甚至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又属于实验学科,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制药要和生命科学一起发展,医学要跟生命科学结合,主张综合性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院联合”他坚定地说道。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也曾说过,生命科学与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高端创新制药要发展起来,生物科技要做起来,都需要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用以培养尖端人才。 “整合创新”带来新的制药机会 在国家鼓励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医药创新也成为热点话题。医药企业在原研创新方面碰到最大的难题首先是技术瓶颈。其次,研发的新药难以纳入医保目录。这制约了销量,让研发新药投入的巨额成本短期难以回收,很难再投入下一批的新药研发。另一难题就是新药审批慢。审批慢直接缩短了原研药的专利期,而专利一旦到期,其他企业就可以仿制,这直接影响企业原研药的收益,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