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继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侧重于解决国家硬实力,第五个现代化则是国家软实力,旨在最大程度激发我国的制度潜力,以适应国际国内斗争的新形势。全市上下应充分认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开辟我们南通治理的新境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南通治理是中国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地域社会治理做到位了,国家治理也就水到渠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南通在社会治理上花了很多心血,创造出人民内部矛盾大调解、乡村社区网格化治理等一些先进经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群众的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处在领先位置。当今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一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策应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盼,亟须不断发挥和增强我们的制度优势,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类风险挑战,南通开辟社会治理新境界势在必行。 思想领先,纲举目张。开辟南通治理新境界,首先要学懂弄透四中全会精神。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依靠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有为的政府、无所不包的宏观调控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中国之治”的精髓,也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70年来,我们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有这样一套善于总结反思、不断完善的治国理政哲学。谋划、推进我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就必须牢牢把握这些治国理政的精髓,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目标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弄清“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协同发力、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百姓为心,把服务社会、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治国就是治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是搞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各级党委政府承担着遵循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加快推进党政领导、管理现代化,才能更好服务人民。“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制度安排落地生根。要不断创新行政方式,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商务”等信息化工程,促进服务办理便捷化、服务供给精细化。同时,要注重从对权力的监督、对权力配置制约和反腐败体制机制3个方面扎紧“制度之笼”。报载,甘肃榆中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竟举债6200万元,在城市入口处“造景”“造门”。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盖因“法无定规,言出法随”,权力不受制衡的制度漏洞所致。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带领全社会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人人都要为推进南通治理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