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独达芙妮陷入困境,一众国内的服饰鞋类品牌都是如此,比如已经退市的百丽。它们的兴起与衰落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缩影。它们都享受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却都因消费者提出了更高的诉求而彷徨无措。 作者| 飞鼠溪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最近有家公司又连续暴跌了,前一天暴跌36%,第二天又暴跌36%。看这张图,你可能觉得还好,前期涨了一波,这几天割了把韭菜。 不过,再给你配一张图,乖乖,就问你怕不怕。 这家公司叫达芙妮(210.HK)。2013年达芙妮的市值超过了190亿,如今6年过去了,市值只剩下3.4亿。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条不回头的伤心线。 00后的女孩们可能几乎都不知道这个品牌了,80后、90后应该还有印象。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问这批80、90后的朋友,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哦,达芙妮我知道,但我很久没有关注,没有买了。 “我知道”是达芙妮曾经的辉煌,业绩巅峰的时候,达芙妮声称它一年能卖出5000万双女鞋,在这块市场占有率接近20%,这意味着内地每5双女鞋就有一双来自达芙妮。 而“很久没关注,没有买了”则话尽了达芙妮当下的凄凉:2019年上半年达芙妮亏损3.9亿,2018年全年亏损10亿。现在达芙妮的市值仅3个多亿,相当于一年亏掉两个自己。 2012年达芙妮的门店达到6881家,之后挣扎了两年,从2015年开始,关店潮来袭。到2019年上半年,达芙妮只有2208家门店,缩水了近70%。 1 曾经的大众鞋王 达芙妮是中国知名的女鞋品牌,一度被誉为中国中小企业高成长的典范,甚至还有一本书名为《达芙妮模式成功专卖》的书,专门分析其高成长背后的故事。 达芙妮国际前身是永恩国际集团,做代工厂起家。1987年,台湾人张文仪和内弟陈贤民在香港创办了永恩国际集团。1988年,因为香港日渐高涨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张文仪把工厂转移到了福建莆田。 随着业务的发展,张文仪和陈贤民开始盯上了中国充满无限潜力的市场,由此发展了自己的品牌——达芙妮。 最开始永恩国际做的却是“批发”生意,严重依赖加盟商的渠道。 1999年经历渠道危机后,张文仪的外甥陈英杰上任达芙妮总经理,从2000年起达芙妮开始变革,更换品牌标志及店面装潢风格,着手建自营专卖店,经营范围由商场专柜转向街边店。不同的专营店定位不同功能,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新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又清理库存,确保资金回笼。 这种全新的模式让达芙妮迅速遍地开花,自2002年起,达芙妮以每年在内地开设数百家专营店的速度进行全面扩张,并迅速扩大在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的覆盖率。一个个门店就是一台台印钞机。 达芙妮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代工厂OEM业务,主要面向的是美国市场,另一块是品牌业务,主要面向中国市场。 品牌业务最开始只有达芙妮,2002年公司瞄向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一举拿下了阿迪达斯经典系列产品在中国的独家经销权。2004年推出针对大众市场的“鞋柜”品牌。 2008年之后公司又引进了国际鞋类品牌的代理。2009年之后,公司淡出了运动服饰市场,专注女鞋的发展。 随着品牌业务的发展,OEM业务的比例越来越低。2002年的时候OEM业务占了半壁江山,2008年下降到12%,2015年只有2%了,现在几乎没有了。 这一战略早期巩固了达芙妮的品牌地位,并借助内地的广阔市场,很好地帮助达芙妮度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公司干脆改名为达芙妮国际,以更好地凸显达芙妮以品牌业务为核心的定位。 达芙妮1995年上市,发行价0.32港元,到2012年4月,股价达到最高11.84元港币,近17年时间,股价翻了36倍,市值超过了190亿港元。 2 大众鞋王跌落神坛 世间好物不坚牢,这句话用在达芙妮身上再适合不过。更凄凉的是,达芙妮的盛衰都是在同一个管理层手上发生的,他们看着达芙妮在自己手上做得风生水起,也看着它一步步滑向深渊。 2012年达芙妮的股价达到顶点,经过调整后下半年又重新有抬头之势,但从2013年起,达芙妮几无再像样的反弹,一路跌到底。 股价背后是达芙妮业绩的惨淡。 2012年开始达芙妮的营收几乎停滞,到2015年时,达芙妮十年来首现亏损,接下来又连亏几年,并且亏损幅度加大。2012年达芙妮的营收达到105亿,目前2019年不会超过30亿,缩水了70%。 事实上,从2011年起,国内的服饰品牌就开始了去库存的阵痛。所以,达芙妮的业绩下滑也有大环境的因素。2011年达芙妮的存货同比增加了近90%,而同期营收仅增加了29%。 但是,在行业去库存的大背景下,达芙妮并没有停下它的扩张步伐,2012年,达芙妮又开了近1000家门店,直到2015年,达芙妮才开始关店,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截至2019年上半年,达芙妮的门店数目只有2208个。 而它将遇上的不仅仅是行业本身的去库存危机,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东西,它将颠覆所有——电商。 从2011年起,电商进入了发展的爆发期,对于此时线下的品牌来说,庞大的销售网点的渠道优势开始消失,而庞大的租金开支开始成为线下品牌的累赘。 对达芙妮来说,或许更遗憾的是,它并非没有电商意识。事实上,达芙妮是最早拥有电商意识的品牌之一。早在2006年时达芙妮就开始涉足电商,彼时,淘宝上线仅3年,京东也就刚刚开始专注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