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这是感冒了几天的小程对药价最为直观的感受。“一盒药就要好几十元,一般要开好几盒,同时还要开很多种,这次感冒光买药就花掉将近1000元。”小程说。现在小程还没有好利索,后续可能还要继续买药。 头疼脑热、感冒中暑、胃疼腹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小病,去药店买药必不可少。从2018年以来,许多常备药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少则涨了几倍,多则涨了十几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病不起”。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越来越贵的药 自2018年以来,许多家庭常备药品以及一些常见低价药都出现了涨价。比如某品牌的感冒灵,在北京过去购买只需要不到10元,而现在价格已经稳定在18元左右,北京的部分地区甚至都超过了20元。 还有小儿感冒颗粒、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等许多药品都在涨价,夏天防暑必备的藿香正气液也是如此。太极藿香正气液过去的价格是在15元左右,而2018年一度涨到23元左右,而现在在药店的价格已经上涨到28元左右。 从政府发布的药品采购公告中也可以看出药品涨价的端倪。2018年8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的“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未公布药品情况说明”中,兰州佛慈制药有6个产品:板蓝根颗粒、保和丸、健脾丸、龙胆泻肝丸、香砂养胃丸、天王补心丸未能进行挂网采购,而原因是一致的:涨幅过大。 除此之外,像山西汾河制药、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等30余个常用药也都被认为涨幅过大,这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六味地黄丸、盐酸二甲双胍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 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是药品变得越来越贵,很多药品还产生了断供的现象。作为心脏急救的硝酸甘油,过去100片只需要4元,而现在需要60元左右,并且还买不上。在很多药店,硝酸甘油已经出现了断供的现象。为了买一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跑好几家药店。 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常备药价格上涨如此之快? 成本上升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多家制药企业在其产品调价公告中提到频次最多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多种成本。 原料药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之一。在涨价的药品中很多为中成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中药材。“中药是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那如果出现中药材歉收,那就可能导致使用该药材的药品出现涨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比如在太极藿香正气液的调价公告中就指出,其原料苍术不断涨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所以价格相应上涨。 但是,总体而言,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中药材的价格其实是在不断地下跌,有的药品跌幅超过三成。 但对于化药制剂来说,原料药的生产垄断会对其药品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在中国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李青曾介绍,中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旦原料药生产厂家提高供应价格,那相应的制剂企业就需要提高价格来应对原料涨价。这其中也可能因为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而导致制剂企业停止生产,从而市场出现药品断供。 新版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企在2015年底之前就完成认证,这对药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一些过去能够生产药品的企业因为新的GMP实施,就会失去生产药品的资格。而满足条件的企业在厂房、车间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和改造。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分别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都要满足一定硬件、软件和人员的条件,因此药品生产和经营条件的提高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某些药品涨价过快,出现断供,事实上已经对公众日常用药产生了影响。那对药价的治理就势在必行,但应该如何治理呢? “市场”是史录文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药品本身就是商品,它的价格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史录文表示,药品在市场上缺少了,那带来的就是价格的上涨。药企在制售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某些厂家的药品出现涨价,但是这些药品的替代产品却没有出现过快涨价,这也为使用该种药品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因此,市场的事情就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史录文建议,政府应该及时和市场进行沟通,在监测到某些药品出现价格波动时,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市场,相关药企自然会做出反应。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在审批、流通上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让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最快反应。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首批的“4+7”带量采购试点也如期开展,逐步推行到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国家在稳定药价,推进医疗改革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障基本药物、急(抢)救等药品供应。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替代性差等药品,采取强化储备、统一采购或定点生产等方式保供,防止急需、常用药品不合理涨价。 史录文希望,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医疗费用上,而不是只关注药价。医疗费用包括诊疗、检查以及药品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出现在某种疾病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那就需要警惕,需要采取手段干预。这样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