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te max volume
repeat
他们是一群山东人,各种机缘让他们与浦东相遇,于是,便有了他们与浦东的美丽故事。30年来,这座城市以其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助推他们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他们的艰辛探索和默默奉献也助推成就了这座城市的传奇。时值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海报新闻上海新闻中心推出“30位在沪山东人看浦东开发开放30年”系列访谈,试图通过山东人的独特视角展现浦东30年的非凡成就,同时通过30位在沪山东人平凡而生动的故事展示鲁沪之间说不尽道不完的密切关联。 这些拥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行业的在沪山东人,回首与浦东的各种过往,让他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听海报新闻上海新闻中心记者为您提供的30位在沪山东人与浦东的故事吧…… 李斌:山东泰安人,2003年来上海,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智能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鲁商联盟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海市山东商会会长,山东省委党校外聘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客座教授,山东财大外聘教授。 记者:请问您初来上海时,对上海和浦东的印象如何? 李斌:我是2003年来到山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的。当时来的第一天晚上就住在位于陆家嘴金融区的齐鲁大厦,看到陆家嘴繁华热闹的街景,第一感觉就非常好。第二天从浦东过江到浦西,看到久闻其名的黄浦江,心中也是吃了一惊,原来黄浦江这么宽(编者注:黄浦江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至770米),但人在车上,车在桥上,一点都没有感到浦东和浦西有割裂感,不禁感叹从1990年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仅仅过了10多年,上海发达的交通设施已经让黄浦江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 记者:听说您对音乐、诗歌非常热爱,那么浦东的市民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有没有吸引您的文化场所或者难忘的文化盛事? 李斌:说到上海的精神文化生活,我认为是相当丰富的。这也是上海吸引我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说实话,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初来上海那几年对上海的生活还是有点不适应的,一方面是生活习惯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人生地不熟,每天单位和宿舍两点一线,活动半径小、视野不开阔难免就感到生活很单调。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上。这让我发现了上海的魅力。我记得来上海没多久,上海连续好几年都掀起一股“音乐剧潮”,例如《猫》《剧院魅影》《狮子王》等相继到沪公演,而且场场都爆满。我当时也跟着一起“噶闹猛”(上海话“凑热闹”的意思),从看音乐剧开始,后来又去听音乐会,看芭蕾舞、听京戏、观昆曲……这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了新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在上海音乐厅听过一场交响乐,演出曲目除了有门德尔松等欧美大师的作品外,还有《梁祝》这类中国本土作品,大家在欣赏时完全没有中外古今的隔阂感,只觉得这是一种美的享受。 后来我在浦东安家,发现浦东在文化建设方面虽然相比浦西是后起之秀,但发展速度和质量丝毫不逊色。在硬件设施方面,浦东有东方艺术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中华艺术宫、世博源;在文化品牌营造方面,各类大型演唱会、户外音乐节、体育赛事都在浦东相继举行。海纳百川的浦东真的让人有一种足不出户,世界文化伸手可及的感觉。 记者:在城镇化建设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叫“孟买现象”,也就是城中村的贫民窟现象,给社会安定带来极大隐患,这种现象从上个世纪以来就是很多国家难以克服和避免的。想问您浦东是否有这种现象存在?他们是怎么做的? 李斌:所谓“孟买现象”,指的是曾在印度孟买和墨西哥出现过的大批因农民工进城而形成的贫民窟现象。就我观察,我认为目前为止浦东并不存在“孟买现象”。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上海就有学者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了。当时他们就提出要结合上海新一轮发展规划,根据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和保存农村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把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纳入城市总体形象规划和都市农业的发展框架来考虑,最终实现离土农民与宅基地和老房子分离、外来暂住人口生活环境“团地化”,以及将离土农民的老房子改造成为农村公寓和乡间休闲观光设施的三大目标。这其中也体现出浦东,乃至上海的一种务实精神,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单纯唯速度论,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定位,兼顾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稳固综合发展。此外,还反映出浦东,乃至上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所具有的前瞻性,以及在执行力上的坚决性。在上海,我们很少看到有重大项目出现推到重来的情况。 记者:有人说浦东30年堪称是中国“造城”的样板,就您而言,这一“样板”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李斌:从我的角度来看,谈浦东一定不能脱离开上海。可以说浦东30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上海密不可分。所以要说浦东为何成功,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上海在发展事业时所表现出的务实。我在学习参观上海自贸区建设时,对这一点感触特别深。上海自贸区是2013年成立的,当时我们都很好奇,自贸区成立后会出台哪些优惠政策?如果没有政策,会有哪些支持?但很奇怪,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自贸区好像变得“沉默”了。直到一大批制度的“横空出世”,我们才知道原来上海在这期间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例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负面清单管理,这就是一大创新,也是如今企业最频繁提及、让企业获得感最多的制度创新之一。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凡是与外资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推行负面清单管理的好处就在于,一方面政府可以减少或取消诸多前置审批,把目光更多转向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有更多进入相关领域和行业的自主权和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