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整好,准备为海外农业示范园繁殖大豆。”6月14日,收获完小麦的张正茂教授正在开着拖拉机旋地。张正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小麦育种专家,他培育的“普冰151”“普冰322”品种被引到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比当地品种增产15—20%。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个个小麦育种专家,他们泡在麦田里的时间,比农民还多。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选育丰产、优质、抗病、广适的小麦良种,为粮食安全交上西农答卷。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一代代人肩负各自使命 5月1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官村小麦试验基地,穗黄叶绿,麦浪滚滚。吉万全教授陶醉在自己刚刚通过国审的“西农501”丰收景象中:“长势好,抗条锈。” 今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0年国审新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个小麦品种榜上有名,分别是刘曙东教授的“西农100”、马翎健教授的“西农99”、李学军教授的“西农369”、吉万全教授的“西农501”、王辉教授的“西农20”和高翔教授的“西农364”,创造了学校的历史。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发展史,一直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 上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让中国的小麦产量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80年代,李振声院士培育的 “小偃6号”,使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走在了世界领先行列,1985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90年代,宁锟研究员选育的“陕农785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以来,王辉教授的“西农979”累计推广1.5亿亩,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70年来,西农的专家让小麦的产量从80公斤提升到如今的700公斤左右。新世纪以来,该校16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不管是从产量上,还是从品质上,西农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上,我们继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很好地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吉万全教授表示,“我们要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好梯队,用实际行动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作为。” 牢牢瞄准黄淮麦区主战场,一群“着魔”的人全力以赴 “‘西农528’‘西农537’亩产应该都在650公斤以上,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5月22日,60岁的高翔教授在武功县大庄镇50亩试验田里,捧着500多页的厚厚记录本,详细地做着记载,“这个时候主要是看落黄、叶相和株型。” 这里有1000多个一代组合,600到700个二代组合,两万多个三代株系。在气温高达30多度的麦田里,高翔的心情却特别好:“其实育种很有意思,要学会和小麦对话,就像选美一样,我要把看上的盯着选回来。”和小麦对话的40年岁月里,他选育出了12个国审和省审的品种。 像高翔一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20多位把小麦育种当事业干的人。用高翔的话说,不到田间转转,心里就不舒服,这里有一群着了魔的人。 6月7日晚上12点,李学军教授最后5亩试验地的小麦育种材料入了库。为了抢在雨前把心血都收回来,从6月5日下午四点开始,他就开着收割机行走在30亩试验地里,7号一天连续作战17个小时。 刘曙东教授,1985年从华中农大毕业来校工作,教学科研样样行,40岁的时候就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但在2004年46岁的时候,跑进了田间,搞起了常规育种,“必须拿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要不总觉得人生少了个啥。” 全国各地收集育种材料,一切从零起步。没有育种经费,就“蹭”学生的课题,“再难也没有想过放弃,做事总得做出个样来。”2013年,刘曙东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个材料特别好,矮个、大穗、适应性很广。”今年,他的品种“西农100”通过了国审。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我们的品种除抗病优质外,一定要和河南的品种比产量。”马翎健教授一直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常规育种,注重育种材料创新,育成了大穗抗倒、高产广适的“西农99”。“每年,我都要在黄淮麦区布20个点,一圈试验看下来,就得10天。5月份,20多天都在外面跑。” 吉万全教授的“西农501”是他的第四个国审品种。从2011年开始杂交试验,经过6年的品系选择,之后进行了3年的国家区域试验。这个品种的形成,花费了课题组整整9年时间。 把“试验田”变成“生产田”,“西农”品种深入农心 6月7日,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白家原村种粮大户张福顺脸上乐开了花。他种的5.59亩“西农805”小麦新品种,创下了亩产730.8kg的陕西小麦单产新纪录。 “西农805”是王长发副教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陕西省审定。该品种以高产、抗寒、耐旱、中早熟为显著特点,先后在三原、富平、蒲城、扶风、凤翔等县,建立了54个百亩示范方和11个千亩高产创建示范田,涉及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2家,创建了“学校+企业+合作社”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推动了西农805小麦品种生产应用。 550到700公斤,近年来,西农的品种以抗病、优质兼具丰产而广受各方欢迎。“西农369”,抗条锈、叶锈,抗赤霉病,稳产显著,在国家级抗病性评比中连续三年走在前列。 “西农511”,经受住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2017年小麦条锈病以及2018年倒春寒的恶劣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严峻考验,从众多小麦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质、多抗的“西农品种”的杰出代表。 吃饱吃好吃健康。“西农20”达到国家一级强筋小麦标准,“西农364”达到国家中强筋标准。“西农836”直链淀粉含量高,对糖尿病和肥胖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好女不愁嫁。“西农99”,结合了陕西品种的优质、抗病、广适性和河南品种的丰产性,被河南地神、安徽华展、江苏中源、陕西大地等种业公司相中推广。马翎健教授表示,“西农的品种在黄淮麦区很受欢迎,口碑非常好。河南、江苏、安徽很多种业公司争相来学校洽谈,但我们就想尽量找个好婆家,让品种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益。” 今年,西农的6个国审品种早早就找好了婆家。等到10月小麦播种的时候,西农品种的版图,在黄淮麦区又将进一步扩大,更有些品种根植在一带一路国家,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