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8年,成都高新区便已经开始筹建,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由科技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百强榜单中,成都高新区位列第6位,而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便是生物医药产业,一批成都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也最早在成都高新区生根发芽。 成都高新区不仅汇聚了地奥集团、海思科药业等大型化药企业,也吸引了众多创新药械企业扎根,专注于生物3D打印的蓝光英诺,专注于高科技医学影像技术的奥泰医疗,深耕放射性药物的纽特瑞,深耕创新药的康诺亚,专注于氘代药物及创新药物的海创药业都选择在成都高新区开始创业。 而成都高新区也已经孵化出了成功登陆深交所的IVD企业迈克生物。 显然,成都并不满足仅仅依靠成都高新区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动力支持。2014年,成都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府新区孵化出了西南地区首家成功登陆科创板的医药创新企业成都先导。 成都先导于2020年4月16日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首日开盘价为40元,较发行价涨94.93%;收入收盘价为47.08元,较发行价上涨129.43%,以收盘价计算,成都先导上市首日市值超过180亿元。 已经两个“新区”持续提供创新动力之后,成都推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医药产业区域建设计划。2019年6月,成都市政府发布了若干条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除了提高支持医药研发创新的激励标准之外,也提出了目标,要培育20个百亿级和千亿级医药健康企业,一批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建成3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千亿级产业功能区。 大型药企再创新 在吸引医药“蓉漂”人才进驻创业之外,成都本身具备雄厚的医药产业基础,培育了地奥集团、好医生药业、科伦药业、康弘药业等众多大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在产业变革的当下寻找医药创新的新机会。 康弘药业借力研发出的1类创新药康柏西普在眼科创新药领域打开市场,并力压外资眼科创新药竞品。在创新的推动下,康弘药业2015年登陆资本市场后的业绩连续三年业绩高速增长,2014年至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亿、20.7亿、25.4亿元,保持了超过20%的同比增长,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超过15%。在此之后,康弘药业在研发创新上持续投入,最新的年报显示,康弘药业2019年研发投入金额为7.88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125.74%。 康弘药业之外,科伦药业也是大型化药企业转型创新的代表。2012年,王晶翼由齐鲁制药转战科伦药业,担任科伦药业药物研究院院长,牵头负责科伦药业的研发工作。截至2020年6月,科伦药业已经有42项仿制药产品获批生产,12项创新药项目获批临床。 在引进科研人才产生了明显的创新贡献后,科伦药业也兑现了创新激励承诺。2020 年5月29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同意分别以 1 元的对价将所持子公司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和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各10%的股份/股权(即1000万股股份和1000万元出资额)转让给科伦药业全球研发总裁、首席科学家王晶翼。 成都偏居西南一隅,医药产业基础牢固,四川华西医院在很多专科领域名列前茅,又有众多高校输送大量医药人才,同时培养了许多大型制药企业,而借力产业及人才政策也吸引了创新医药人才入驻创新创业,整体创业的成本也明显低于东部。 但成都与东部城市的经济、人才等差距仍然明显,成都要像加州圣地亚哥一样在西部建造属于医药创新的“乌托邦”,需要克服的挑战和困难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