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中国医药创新城市地图|成都:创新龙门阵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9
摘要:成都,红了很长时间,1998年,《新周刊》第一次做了ldquo;城市魅力排行榜rdquo;专题,成都被评为ldquo;休闲之都rdquo;,2015年,张艺谋的一支城市宣传片伴随那句

成都,红了很长时间。1998年,《新周刊》第一次做了“城市魅力排行榜”专题,成都被评为“休闲之都”。2015年,张艺谋的一支城市宣传片伴随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将成都极具生活气息的城市印象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而在直播当道的当下,成都又再度凭借美景、美食和美女成为“网红城市”。

休闲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竞争力,但这能够成为一种生产力吗?早在2000年,《新周刊》便大胆做了一期城市封面专题,破除传统以GDP论英雄的城市评价方式,强调城市发展的独有模式,将成都视作为是北上广一线城市之后的“领头羊”,并封之为中国“第四城”。

但时至今日,这种城市定位并未使得成都真正在经济上跃居成为中国“第四城”,2019年最新的中国城市GDP排名中成都位列第七,未打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四强,排在重庆、苏州之后。

经济体量之外,成都的产业定位也比较模糊,尽管凭借天府新区对互联网创新产业的支持,成都在互联网信息产业上增长迅速。但互联网产业相对“轻资产”难以构建竞争壁垒,且先发城市杭州、深圳等竞争优势太明显。而汽车、能源等传统制造业,则在经济转型的当下面临明显挑战。

在此背景下,成都将政策及资源的指挥棒指向生物医药创新产业。2018年,艾尔建将中国创新中心落地成都,而成都也顺势提出建设“医美之都”的目标。2019年,成都市政府发布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在2016版基础上,增强了鼓励医药创新的力度,尤其细化了吸引医药人才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相关政策。

对医药创新产业发展而言,比政策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基础和人。医药创新从来是“皇冠上的明珠”,没有庞大的医药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没有良性的医疗机构生态系统及丰富的临床试验资源作为支持,医药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海归科学家及本土科研人才是推动医药创新研发真正实现的主角。而成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开辟出一片医药创新的新生态吗?

“慢”出来的机遇

休闲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能够成为城市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来源?从前的答案可能是否定,但现在答案却可能待定。

伴随东部一线城市住房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加大,“逃离北上广”成为广为议论的热点话题。京东大数据显示,2018年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流出比例已经达到1.13%、0.95%、1.05%和2.56%。而伴随“逃离北上广”一同变热还有“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跨城择业净流出率为0.61%,相应地,杭州、武汉、成都成为求职者离开一线城市后首选的前三个城市。而逃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后选择众多,医药人才之所以能够选中成都落脚,则与成都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丰富的高校资源以及友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密不可分。

官方数据显示,成都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21.6%。而成都已经培养了科伦药业、康弘药业、地奥集团、好医生药业等众多本土大型药企。

在培养本土大型药企之外,成都凭借自身的区位、成本及人才优势吸引到了大型外资医药企慷慨投资。艾尔建、赛诺菲、美敦力、GE等外资医药企业纷纷在成都投资建设创新中心,阿斯利康也将西部总区落地在成都高新区。

与此同时,成都汇聚了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众多高校,有丰富的科研及新生医药人才资源,这能够为流入医药人才提供更好的学术和人才互动。

在本身的产业优势基础之上,成都适时推出吸引高端专家人才的“蓉漂”计划,这为成都医药产业创新人才上层建设提供了补充。2011年,成都市启动“蓉漂计划”,“蓉漂计划”旨在从外部引进创新项目及人才,对于各类入选专家人才给予60万到300万不等的资助,对于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每个给予500万元资助。

截至2019年底,“蓉漂计划”累计兑现人才资助资金超过8亿元。而在丰厚资助的吸引之下,成都累计遴选引进“蓉漂计划”特聘专家799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78个,其中不乏医药创新人才,如西南首家登陆科创板的医药创新企业成都先导的创始人李进。

而成都的医药创新机遇和实力如何?医药“蓉漂”无疑最有发言权。

“蓉漂”们为什么来?

李进并非是成都人,与成都结缘最早是因为来成都参加一次会议。那时,成都尤其是高新区的人和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进觉得相比“北上广”,企业在成都发展的成本更低,发展环境也不错。“成都有像地奥这样一些大的药企。成都还有华西医院,做医药开发,有一家好的医院总是好的。”李进认为在成都药物产业的基础不错。

在成都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下,李进最终选择在成都高新区创立了成都先导。虽然国际上大的制药公司都有自己的化合物库和先导化合物筛选平台,但利用“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合成与筛选技术”,为制药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企业全球只有三家,成都先导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家。

凭借前沿的“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合成与筛选技术”,成都先导成为西南地区首家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不止成都先导的创始人李进,更多其他“海归”高端医药人才也选择成都落地创业。海创药业创始人兼总裁陈元伟回忆,自己最早在2008年从海外回到成都,当时适逢成都市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创业位列全国前列,在得到了成都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推介和引导后,在人才支持、产业支持、资本支持等多个方面获得帮助,看到了成都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的决心和魄力,也因此选择成都作为了创业的起点。

2019年7月26日,海创药业已经完成4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该笔融资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症新药HC-1119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痛风产品I/II期临床及其他产品研究。

“海归”之外,成都也吸引了东部医药创新人才落地创业。2016年,君实生物原创始人之一陈博离开君实生物后在成都创立了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其联合创始人为O药(商品名:Opdivo)关键研发科学家王常玉。成都已经成为不少医药创新人才创业的起点。

新区创新群

一家创新医药企业不叫医药创新,一群各有特点的创新医药企业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医药创新。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