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就是说大家以后再不要提这么肤浅的问题了,就是到底这个疫情什么时候能够彻底的过去,也许永远过不去,但是大家也不必惊慌,所谓新常态也是我们要保持一个非常科学冷静的心态,也就是说可能会不断的会有局部的一些病例的出现,甚至局部的一些传播。但是只要我们做到及时的发现,及时的采取措施,而且大家要知道,尽管新冠病毒它的传染性很强,但毕竟它的致死率还不是那么高。所以大家也不要谈新冠而色变。 那么既然包括新冠在内的新发传染病的挑战将会长期的存在,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那么我们中国到底有哪些主要的战略考虑?我们有哪些好的实践经验,我们是可以在新常态的状态下能够继续的发挥作用,就是我们应对新常态,能够更加的成功,更加有效呢? 6月2号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应急体系建设的专家座谈会,他既是一个总结会,就把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整个疫情防控的全面的阻击战,它的一些主要的经验进行一些总结,同时也是对于未来我们怎么样进一步的加强我们国家的整个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或者整个治理体系的建设,做到常备不懈,做到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两手都要硬,也是一个战略的研讨会,也是一个习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个任务工作的交代会。 习总书记在跟我们的七位主要的发言专家进行互动,以及后来他的总结讲话当中,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从我们公共卫生学者这个角度来讲,就是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和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现代化的建设当中,该讲的应该提到的都讲到都提到了,非常的系统。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做一个一二三的概括,这样的话大家就比较能够听得懂,容易记得住,今后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用的上。 一是指一个核心的理念。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国家这次的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我们整个公共卫生的工作,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个核心的理念,应该说贯穿在我们前一阶段整个的疫情防控当中,特别是在史上最严厉的离鄂离汉的通道管制上,我们民间称它叫武汉封城。那么我们通过我们八千多人的流行病学队伍的盘查,密切接触者的调查,我们的核酸检测等等,发现这么大量的病人,怎么办?是居家隔离还是集中收治?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就是方舱医院,我们在两周的时间里面建了16家方舱医院,能够收治12000多病人。我们把所有的确诊的轻症的,普通型的病人,全部应收尽收。 这个和国外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国外他是比较强调居家隔离,或者社区隔离,因为很多的国家也包括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医疗卫生的资源最丰富的美国,短时间内医疗资源严重的不足。那么中国的话是叫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无论是对婴幼儿还是对80多岁的老人,我们都竭尽全力来抢救生命,人民的生命至上。 方舱医院集中的收治有两个好处,一个是防治避免了他们在家庭和在社区传染。第二个能够在这样一个有组织的环境里面,提供一些基础的支持,包括我们营养的支持,包括一些基础的治疗,而且一旦发现病程转重,能够迅速的把他们转诊到有ICU设备的这些定点的医院进行及时的救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虽然是全球这一次的抗疫,整个战役当中我们是第一波阻击战。我们都知道第一波上前线的,我们这些将士们,应该说对敌情是不了解的,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但是我们的病死率是如此之低。你像美国谁都没有想到他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我们发病的人数,这个是确实没有想到的。中国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想人民至上,全国一盘棋,驰援湖北,驰援武汉,300多个医疗队,42000多名中国最优质的医生护士第一时间奔赴前线,19个省市对我们除了武汉以外的16个地区进行对口支援。 这种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大家都来支援,保卫武汉就是保卫首都,就是保卫全国的,这样一个同舟共济的这样一个精神,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要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包括我们中西医结合来救治病人,这个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如果说中国的抗疫它的成功的秘诀是在哪儿?这是最大的秘诀,就是这么一个核心的理念,这和其他一些西方的国家,让自然的去发生吧,我们产生集体群体免疫,就像流感一样的,也没那么可怕。那这意味着有些人本来是可以救治的,你就放弃了对他生命的救治,这是巨大的代价,我们国家习总书记的原话是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按下经济运转的暂停键,我们愿意付出,在短时间内我们负增长,也要保证人民的生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治,这是一个核心理念。 第二围绕这个核心理念,这次习主席提出来两个核心目标,就是在应对新常态,我们中国整个公共卫生体系要做到两个更,一个是更精准,一个是更有效。所以更精准,也就是公共卫生这件事儿,包括疫情防控这件事儿,它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公共卫生机构的事儿,它也是我们医疗机构的事儿,它也是我们政府的事儿,也是我们全社会的事儿。 那么这四大主体,共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社会干预行动,就构成了我们公共卫生的内核。那么这四大主体,从党和政府到我们的社会团体,到我们的每个社会成员,到我们专业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公共卫生机构,大家都有责任。所以这一次更加精准,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公共卫生的主体都要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 做到更加有效,是这次6月2号座谈会的应该说我们的公共卫生治理方略的一个布置会的核心内容。 要做到更加有效,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刘远立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发明,我是干吗的?我是研究医疗卫生体系的。 2003年我当时还在哈佛大学当老师,我和其他的同事们一起,应该说创办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叫卫生体系学,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招收卫生体系学(26:35英文)这个领域的博士生,所以我也一直是做卫生体系学的博导。 在卫生体系学里面,我们要回答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到底我们看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有的体系运转的好,有的运转的不好,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当然原因很复杂。但是八九不离十,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我把它概括为三力,就是能力、动力和压力。能力包括我们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任何一个体系,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事业,你要把它做好,你没有能力不行。但是光有能力没有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同样我们的效率也不高。 所以要更加有效,就必须在能力这样一个必要条件和动力和压力,也就是我们的激励和约束这两个方面要做文章,要进行部署,要有计划,然后要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