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能源互联网的中国兴衰史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02
摘要:北极星电力会展网是最具影响力的的电力会展服务网站,汇聚全球所有电力相关会展信息,捕捉国内外电力会展焦点,为电力企业、电力人士共享电力会展最全最新资讯,包括

在中国,一本书畅销的最好方式,就是获得领导人的推荐。不过能够有这个待遇的一般都是外籍作者的书籍。比如说王岐山推荐的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再比如李克强推荐的里夫金所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后者开启了我们今天的故事。

(来源:享能汇 微信号Encoreport 作者:享能汇工作室)

里夫金其人

1973年,在波士顿举行的波士顿茶党200周年纪念活动中,成千上万的群众对石油公司进行了大规模抗议。当时中东战争如火如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汽油价格随之暴涨。不知道是出于致敬先辈还是纯粹的模仿,一群激进分子将一个个空的石油桶倒入波士顿港。

0年后,参与抗议活动时年仅28岁的里夫金已经成长为著名学者、作家和政治顾问。

此时,他坐在跨越太平洋的飞机头等舱中,静候着他的第一次中国行。虽然是典型的美国学者,但是里夫金和他的学说在欧洲和亚洲更受欢迎。他本人还是亚欧大陆上几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顾问。里夫金的第一次中国行,没有能够见到西方媒体口中他的“中国粉丝”——李克强总理,但还是实现了与汪洋副总理的会面。按照里夫金的说法,汪洋和他做了个约定“他说每次我来北京,我们都要见一次,每次他去美国,我们也要见一次。”

最后这个约定是不是每次都实现了,我们并不得而知。不过从与汪洋、以及中国政府官员对话中获得的信心,让里夫金对中国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充满了信心。简而言之,里夫金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观点就是: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的结合。而在里夫金看来,中国在这两个领域有着无与伦比的全球优势。

那两年里,里夫金仿佛“中国能源圈的老朋友”般,总是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不过据接待过“老朋友”的公司员工私下透露,“老朋友”学术水平高,架子也不小。

很少有人知道,里夫金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和夫人一起来的。邀请他来的新奥集团还要派人陪同他的夫人。喝水一定要喝依云,不开心了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敲门都不开。这些被历史尘封的八卦故事,现在听来依然别有一番风味。

“土洋”结合的中国能源互联网萌芽

邀请里夫金做第一次中国行的,是新奥集团。时至今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泛能网”三个字已经很少能见诸报端了。但在新奥集团的官网上,依然可以看到泛能网的内容。

按照新奥集团的口径,泛能网缘起和技术论证最早大概能追溯到2007年。以城市燃气业务起家的新奥集团由燃气的区域特许经营权联想到了分布式能源和区域能源多元化供给。尽管在新一轮电改之前,这种能源供给局限在供气、供热、供冷,但这实际上已经有了现在热炒的“综合能源管理”概念的雏形。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里,新奥集团的掌舵人王玉锁是看起来有些“土”的本土企业家形象。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以貌取人是不对的。

在中国城市燃气业务还处于狂飙突进的年代里,王玉锁能够预判到区域能源业务是未来的方向之一,并且还能将其与自身优势业务相结合。单这份眼界和技巧就是很多人比不了的。尽管泛能网技术确立了基础能源网、传感控制网、智慧互联网三层次系统架构,不过新奥对于“泛能”业务的突破还是局限在了一个个园区、分布式项目上。庞大的燃气业务对于新奥的互联网路径即是推动力又是无形的障碍,它把新奥集团的能源互联网格局“限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打破这种限制、让中国的能源互联网萌芽呈现出另一番风景的,是张雷和他的远景。如果说王玉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土”,那么海外归国的张雷就代表着能源圈的“洋”。

伦敦政经、道达尔、巴克莱银行,张雷身上的这些标签让他和他2007年创立的远景堪称中国风电行业的“另类”。除了不可思议的扩张速度(在里夫金第一次中国行的2013年,远景已经成为中国第4大风机制造商,而此时距离远景的成立仅过去了7年),远景还给封闭、壁垒深厚的能源行业吹来了互联网的风。

格林威治——世界著名天文台、本初子午线穿越的地方——也是远景最早的互联网产品、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平台的名字。借助大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技术,格林威治为客户提供风电场规划、测风方案管理,风资源评估、精细化微观选址、风场设计优化、经济性评价、资产后评估分析等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

里夫金认为电子行业的摩尔定律在新能源行业同样存在,风电光伏的成本在进入21世纪后是指数下降的。张雷本人也在多个公开场合引用过类似的案例。有坊间传闻,张雷最早选择进入风机制造行业是因为光伏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门槛太低。无论传言真实与否,张雷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

2015年,远景发布国内首个光伏电站风险评级产品—“阿波罗评级”。后来,“阿波罗”逐渐演化成为绿色能源开发和管理平台。涵盖了覆盖屋顶获取、系统设计优化、工程建设风控、电站实时运行监控、基于大数据的电站性能分析、资产交易等软件应用和技术服务。这种“互联网+”的思维相比于新奥集团的“能源互联”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一时之间,所有行业都开始了“互联网+”。

理念先进、储备丰厚、起步更早、实力强劲的远景看起来有着成功的一切条件。然而一场波及整个能源界的概念之争,却彻底改变了能源互联网在中国的走向。

劫持议题

2015年2月,时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出版的能源互联网新书直接以“全球能源互联网”为书名,可谓开题明义。从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中国火爆的那一天开始,对于如何定义能源互联网就存在争议。在理论学术界,普遍认为能源互联网要跟信息互联网有着明确的区别。

能源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式的能量交换网络。看起来似乎电力是最符合智能化分散式标准,且最有可能建成能量交互网络的。当时也有将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混为一谈的担忧。不过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智能电网更强调在现有电网基础上的智能化、信息化,更偏重自上而下。能源互联网应该是自下而上形成网络的。产业界看法不尽相同。“互联网+”的思维显然不强调实现能量类似信息一样的流动网络,更看重能源体系效率的提升。这种观点更具实用性,也更有利于新能源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切入。因此更得到产业界的支持。事实上,从《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出版之后,能源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就开始走向两个方向。一边是国家电网公司为主导的能源互联网,另一边是其他企业的能源互联网。在很多人看来,国家电网公司利用辩论里的“劫持议题”方法,卡住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让市场和决策层都无法绕开国家电网公司来讨论能源互联网。要论意识形态之争,在国内大概没有什么公司能争的过国家电网。在这之后,有关能源互联网定义的讨论也少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把精力放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寻找商业模式上了。国家电网赢得了这场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之争,也为自己赢得了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下半场的话语权。

把特高压建到全世界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