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海外却在加速扩散。WHO的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25日17时,海外确诊病例已经突破5429122例,累计死亡人数超过342500例。而5月24日数据显示,全国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1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内蒙古10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由此可见,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经济的走势,深刻分析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并严密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1 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急剧升高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全面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提出“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会议要求,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具体我们可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市场、跨国投资、全球供应链四个维度具体分析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走势。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疫情将会进一步显著地降低全球贸易增速。2000年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WTO的数据显示,全球贸易总量从2000年的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9.7万亿美元,贸易全球化特征非常显著。但近年来,由于主要经济体之间发生诸多经贸摩擦,国际贸易壁垒明显增多。根据CPB全球贸易监测指数显示,2019年全球贸易总量较2018年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0.45个百分点,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各国相继采取交通运输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等措施,将使全球经贸环境雪上加霜。 从国际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疫情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动荡。2020年3月9日,美股在开盘后即经历暴跌,标普500指数触发第一次熔断机制,这是继1997年10月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股首次熔断后的史上第二次熔断,然而这只是次轮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开端。随后在3月12日、3月16日和3月18日短短两周内相继发生了三次熔断事件,美股开盘后仅6分钟,三大股指集体跌破7%。据不完全统计,同一天,还有泰国、菲律宾、韩国、巴西、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股市发生熔断。被视为市场恐慌指标的欧洲斯托克600指数跌幅高达10%,为历史上最大跌幅。可以预见,疫情对国际金融的影响还只是开始。 从跨国投资的角度看,投资者的信心可能会进一步受到影响。随着疫情在全球传染范围的扩大,企业营收受到严重冲击,资金链面临挑战加大,使得投资者信心容易受到影响,不利于跨国投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1家公司发布了声明,表示其利润可能会因为销售下滑或供应链中断而降低,部分公司表示会放慢或放弃在疫情影响地区的投资。在没有疫情的基准情况下,贸发会预测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5%左右。但是,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贸发会预测疫情会使得全球FDI下降5%至15%。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疫情将进一步加剧对高附加值行业的冲击。全球中间产品占全部货物贸易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全球供应链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汽车、电子和机械设备,影响将更为明显。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研究表明,电子产业链贸易总量排名前5名的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美国、德国以及韩国,占全球电子产品贸易总量的54%,产业链条彼此耦合,彼此共存。随着疫情的扩散,这些国家相继实施了人员流动和出入境管制措施,很快就影响到上游芯片企业的供给,并逐步传导到下游其它生产企业和国家。预计2020年的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会遭遇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为严峻的挑战。 2 长远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当然难以独善其身。这次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经济韧性和质量的一块“试金石”。应当看到,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春节期间部分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估计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会持续,主要体现在加剧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延缓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抑制内外商务经贸活动、加大就业压力等方面。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GDP为2065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8%。毫无疑问,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全球贸易萎缩和供应链中断对中国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当前中国企业复工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供应链,供应链涉及到复工生产的各个要素,有的是人员没有到齐,有的是原材料运不过来,有的是资金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尤其对于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其进出口贸易及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从珠三角的一些高科技企业看,因为形势变化非常快,确实大部分企业已经复工,但由于它的上下游供应链的各种原因,包括资金方面的原因、人员方面被隔离、还有一些物资没有保障到位,复工复产直到满工满产还有一定距离。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从环比看,经季节因素调整后,一季度GDP环比下降9.8%。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当前中国经济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