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U.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规定显示,任何将淡水珍珠打上“琵琶湖”品牌的举动,都违反了公平贸易准则。应对这一条例,日本森山市制定并实施了当地在琵琶湖培育珍珠的标准,同时,森山市的珍珠卖家捐出部分收入,回馈当地的行业协会。 与此同时,日本本土也出现了新的淡水珠养殖集中地——位于茨城县的霞浦湖(Lake Kasumigaura)。1980年代初,琵琶湖珍珠养殖业走下坡路时,不少养殖户搬到了霞浦湖,建立全新的淡水养殖地。 在霞浦湖,养殖户成功培育出了与琵琶湖母贝杂交品种: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但这样的杂交带来了意料之外的结果,琵琶湖的纯珍珠母贝越来越少。 目前,日本已知的纯珍珠母贝仅一种,生存在日本本州岛最北端的青森县的 Lake Anenuma(日语中写作:姉沼)。这一纯种母贝得以保留,主要因为淡水珍珠养殖业并未在日本北部地区形成规模。 背后隐性问题凸显 日本的研究人员和养殖者正通力协作拯救珍珠行业,但部分关注者提出了更多隐藏在行业背后的问题。 美国善待动物组织 PETA(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国际营销高级副总裁 Jason Baker 指出,珍珠养殖是一个不道德的剥削行业。他认为,尽管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蚌类在“植种”时有痛感,但希望人类能有同情心。“即便是在不伤害的动物和地球的前提下,也有无尽的珠宝可供选择。” 滋贺县立大学浮游生物生态学教授 Syuhei Ban 则持相反意见,称珍珠养殖是一个自然过程。另外,双壳类动物在贝壳张开后不久就会死亡,所以人工采收并不会给它们带来额外的痛苦。 Tohru Ikeya 表示:“在蚌类被杀时,草津市的当地居民会举办盛大的祭会,而且从小学起,他们就教导孩子们尊重生命。” 尽管收获珍珠的确会导致母贝死亡,但蚌肉并不会被浪费。蚌肉虽然不是一道特别受欢迎的菜肴,但 Masakazu Saiki 会将蚌肉可食用的部分出售给当地的一家餐厅。 相较道德问题,珍珠养殖行业涉及的相关环境问题更为外界所诟病。2019年12月,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发布报告“A freshwater mussel apocalypse is underway(淡水蚌末日启示)”。报告中,Carie Arnold 研究发现,淡水蚌在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美国和欧洲)无数的淡水蚌正在死亡”,部分品种甚至一夜之间就成了濒危物种。 Jason Baker 强调,人类为追求美,已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养殖业导致了天然珍珠贝的消失。” Tohru Ikeya 表示,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琵琶湖的野生蚌类“近乎绝迹”,而养殖的珍珠蚌则繁殖困难。 无疑,受到多种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琵琶湖周边剩余的珍珠养殖场正面临一场抉择。如果养殖户最终放弃人工养殖,那在未来,琵琶湖的珍珠或许将再次全部由野生蚌类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