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德力西下属企业横跨4大板块,企业体制多样,区域半径不断拓展,也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我们是抬着头前进,现在环境在变化,我们还是要低头去练练内功。”在胡煜鐄看来,除了人才的输出,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融合。“一些并购的公司已形成了既有的企业文化,而我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德力西35年的文化。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在成为一家人之后,我们会给到你什么,在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上找到契合点。接任以来,我开始在企业内尝试区域性的换岗,实现一级企业下属企业跟集团总部的换岗,并在去年成立综合性的运营管理部门。”通过股权激励,让职业经理人成为股东,是德力西一贯坚持的留住人才的“秘诀”。而学习能力、职业规划与对待事物的鲜明态度也成为了胡煜鐄判断引进人才是否合拍的三个关键词。德力西的高管每年都会输出到各大商学院攻读EMBA,形成了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机制。“自主培养的本土人才也要有成长的空间,从而构筑紧密的事业共同体,成为所谓的命运共同体,为企业的长稳发展去做贡献。” 以德守业,初心传承 在到访德力西的第一日,德力西高级副总裁、胡煜鐄的大伯胡成虎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很多路,德力西选择了任重而道远的一条。”德报人类,力创未来,赶超西方,“德力西”三个字背后蕴藏着质朴的情怀,却又道出一种无我的境界。正如德力西的吉祥物——一只名叫“阿德”的憨厚小牛,从父辈的创业,到胡煜鐄的守业,传承下来的是孺子牛般的谦逊、内敛、脚踏实地和一股“执拗”。“死磕”自己,宽容别人,是胡煜鐄这两年悟到的待人接物的人生态度。接任一年来,胡煜鐄还是愿意把自己定位成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别开父与子、董事局主席与总裁的角色分工,能够不带任何情绪地、理性地与他坐下来就事论事。”胡煜鐄笑道,言语间,尽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超越年龄的自得与坦然。 胡煜鐄仍记得有一年放假回国,与父亲一起吃饭的时候,突然向父亲问起:“您创业这么多年,钱也赚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累?”父亲的回答与胡煜鐄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如今的奋斗已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庭,企业下面还有2万多名员工,全国还有4万多家经销商和那么多的供应商,德力西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我们已经停不下来了,无非要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幸福。”从一年一所的希望小学,到2018年12月成立的德基金,“德报人类,力创未来”的愿景以对公益的初心坚守而被融入了新的涵义。 胡煜鐄的公益之路,始于上大学前的那年夏天。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距离昆明8小时车程,抬头仰望,是17万亩风光绝美的梯田,向山下看,却是与世隔绝般的荒芜。“随着近年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孩子们已不愁没有书本、校舍,真正缺乏的,是愿意留在这里的老师。”为此,作为途公益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胡煜鐄每年6月都会抽出时间,带着志愿支教的大学生、高中生和海外留学归国的年轻人回到这里。支教的课程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比如我们曾以6集动画片的形式设计了一门青少年性教育的课程,让当地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青少年也能接受到成长阶段必要的健康知识。”几年下来,元阳县170多个村落,胡煜鐄已经走遍了2/3,曾经教过的孩子们都已长大,还会跟随途公益回到当年的校舍,向弟弟妹妹们分享自己如何考上了高中,甚至考入了大城市的大学。“当地的孩子99%都是留守儿童,要改变这种生活现状,获得更多的薪酬和有上升空间的工作,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公益之途,步履不同,未来的胡煜鐄还将带着“德报人类,力创未来”的企业使命继续行走在公益的旅途中,这是一场苦旅,却不会是一场孤旅。(王 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