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治理仅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够,沙区恶劣的环境给生态恢复带来极大的困难,往往栽进去的树苗、播进去的草籽成活率很低,成活后也因受到风沙的侵蚀而无法存活。传统的治理方式受到挑战,治沙科技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当地坚持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生态治理成效,不断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引导,根据库布其沙漠沙化土地类型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原则,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对库布其沙漠南、北两个边缘,一方面结合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在生态严重退化、不具备农牧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实施人口集中转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锁边林带,形成生物阻隔带。对库布其沙漠中部,在沙漠腹地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和湖库周边,采取点缀治理的方式,开展人工造林种草,建设沙漠绿岛;在孔兑两岸利用沟川的水分条件,营造护堤林、护岸林、阻沙林带;在库布其沙漠境内修建了多条穿沙公路,将沙漠切割成块状进行分区治理,通过在公路两侧设置沙障、人工种树种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扩展趋势。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长期实践中,治沙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提出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科技支撑、产业拉动”的治沙方略和“路、电、水、讯、网、绿”组合治沙方针,沙治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水、电、讯就通到哪里,建立了“乔、灌、草(甘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治理体系,探索创新了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研发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和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建成了我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和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建的“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示范中心。这些世界领先的治沙科学方法和技术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质量,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传统方法到科学化治理的根本转变,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学解决方案。 荒漠化是地球的顽疾,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多亿人口饱受沙漠之困。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45%,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库布其沙漠地区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大力发展沙漠绿色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生态财富,成为“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的样板和典范,实现了从“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形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