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各界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正面典型,生动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特撰写10篇典型案例文章,以期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主体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库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农牧民散居在沙漠里,过着与沙为伴的游牧生活,苦不堪言。 为切实破解库布其沙漠治理难题,杭锦旗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治理模式,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构建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沙漠生态产业体系。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一治理模式不仅在全国各大沙区成功落地,而且已经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融合发展绿色之路,形成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实现了从“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 坚持党委政府主导,不断构筑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体系 沙漠生态修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没有强大的思想引领,没有系统的政策性体系支持,库布其治沙就会半途而废,就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更不可能实现绿富同兴。 面对库布其沙患,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的嘱托,坚持以社会化的方式推进沙漠治理,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荒漠化治理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当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地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水土保持、国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各类工程多轮驱动促进沙区生态持续改善的局面,不断提高沙区生态承载力。 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发展沙产业、生态移民、禁牧休牧、林权流转、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企业和群众直接支持,有效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实现了“三个转变”,即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由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向科技创新支撑综合防治转变,由单纯注重生态效益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共进转变。 坚持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沙漠治理多元化投入机制 库布其刚开始治沙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系统。长周期的沙漠绿色生态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且当地政府财政收入不能支撑巨大的投入,破解资金问题成为最大的难题。 没有资金怎么办? 当地立足于解决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会企业资本,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生态建设,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的问题。同时在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中,彻底转变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资金投入的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政府、银行、企业协作机制。 采取项目带动,引入社会资本,走出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形式,树立“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发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生态经济学。 强化共同治理理念,充分调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沙漠治理积极性 饱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尘之扰的库布其沙区人民,起初治沙纯粹是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着人们对外界的认知,且大多农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较保守,认为沙漠只会带来困扰,更不可能带来经济收入,动员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一大难题。 当地党委、政府深入践行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条,实现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通过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治沙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上,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带动库布其沙区及周边3.6万名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带动周边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517户农牧民实行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种植,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累计引导农牧民投入5000万元左右,完成林草种植20万亩,让广大群众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获得治沙增绿和民生改善的“双实效”。 通过不断探索、一代接着一代治理,沙漠区的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了,重新认识了沙漠,也不再害怕沙漠,知道了沙漠不仅可以治理、利用,而且还可以致富,是资源,是机遇。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散居游牧、靠天吃饭转变为多种方式就业。生态改善、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注重治沙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沙漠科学治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