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20日讯 2016年3月1日,种植户在河南禹州药材基地收获中药材迷迭香随着世界对中医药重新认识并逐渐敞开怀抱,中药材出口近年来持续升温。东亚、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区都对中国中药材有较大需求。中国各大“药都”建立的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吸引着全世界客商的目光。
文/《环球》杂志记者 水金辰 刘方强(发自亳州)《环球》杂志记者 姚依娜(发自北京)《环球》杂志记者 秦婧(发自安国)《环球》杂志记者 王烁(发自禹州)《环球》杂志记者 王铭禹(发自兰州)《环球》杂志记者 崔璐(发自樟树)
“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作为中药材传统种植产区和中药材交易集散地,中国的各大“药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类似的佳话。从远古时代黄帝率众臣研究医学,与岐伯共创中医“岐黄之术”,黄帝重臣雷公在河南禹州创立中药炮制技艺,到1800多年前华佗在安徽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再到江西樟树三国时期的药摊,唐代的药墟,宋代的药市……灵秀山水孕育滋养的中药,通过各大药材市场流向全国和世界,守护着华夏子孙和全人类的健康。
中国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吸引了全世界的商贾。明代,河北安国是长江以北的药材集散地,安国的药材通过磁河到白洋淀直下渤海,运往中国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地。清朝时期,各地药商在河南禹州建有多座会馆,现存的怀帮会馆建筑的檐脊上,尚存西洋人物画像,可见禹州中药材市场在清朝时已吸引国外客商前来交易。
随着世界对中医药重新认识并逐渐敞开怀抱,中药材出口近年来持续升温。东亚、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区都对中国中药材有较大需求。各大“药都”建立的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吸引着全世界客商的目光。
外需增长
安徽亳州经开区,来自韩国最大的中药批发公司CK(株)公司中国区代表崔红梅正忙着校对最新一批亳白芍的中药饮片订单。来到亳州10年,他们与协和成药业、贺林药业等多家出口外贸型公司开展合作,每年采购3000吨药材,订单金额近8000万元。相对于全国其他药材市场来说,她表示,这里的药材种类、品质和发货速度都值得信赖。
从事出口已经14年的安徽协和成药业副总经理周颂东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了近两年与外商打交道的切身感受:“以前我们需要到广交会上找客商来亳州,如今是客商主动上门,主动性更强了。”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目前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年销售额突破400亿元,品种2600多个,日均上市量超6000吨,交易人数约5万人。
而河北安国的中药材出口规模于2017年达到最高峰。据河北保定检验检疫局安国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该办共检验检疫出口中药材1393批,12947.2吨,货值7735.4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98%,9.23%和8.8%。安国的中药材远销韩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药材资源大省甘肃,中药材的种植面积高达460万亩,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国际货运班列及传统出口方式,陇药也在加速走出国门。根据兰州海关的统计数据,今年前7个月,甘肃省面向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共出口中药材及中式成药2747万元,同比增长4.5%。
此外,2018年1月的数据显示,甘肃多家医药企业已完成210种中药产品的海外注册,年出口额达到4000多万元,中药产品注册出口量逐年提升。
科技助力
走进安徽协和成中药饮片生产车间,工人们分列于两条生产线,并行制作着亳白芍饮片。挑选、洗润、切制、干燥、炒制、筛选、包装……每一道工序因订单需求不同,需要做出不同的工艺处理。“有的白芍不要去皮,有的需要斜切,有的麦麸炒制,有的酒敷炒制……”周颂东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目前公司出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100多个品种,主要是一些植物类中药,如道地药材白芍、牡丹、桔梗,以及黄芪、当归、枸杞、川芎等。
长期与国际客商来往,协和成认识到产品质量是关乎自身发展的关键砝码。“我们借助科研优势,建立了中药材进出口检测中心,并为全市药材企业服务,检测结果目前得到70多个国家的认可。”周颂东坦言,外贸的带动,反向刺激了中药材出口质量提升。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亳州市的饮片生产企业盛林药业。为了达到出口国家药典标准,该公司升级改造传统炮制工艺,降低了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并加大技术研发。
“6年前的决定是正确的。”亳州市济人医药集团的行政总监马力在对《环球》杂志记者讲述往事时显得很兴奋,“2013年,在亳州市科协的引导下,我们请到了天津药物研究所的刘昌孝院士带队,帮我们进行科研攻关和新品研发。”目前他们正就儿科、妇科及孕妇用药进一步开发疏风解毒胶囊的功效。马力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年销售额达6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河北安国也曾面临农户种子选育不合理、种植方法不科学、部分中药材品质退化的问题。2016年,当地开始建设万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合作,通过太空育种、组培脱毒等方式培育良种,让种子、种苗充分恢复原始药性,确保药农手里的品种高质量。
安国市霍庄村村民霍志军说,他每年都种50亩祁菊花,最近开始使用新的种苗,并按照当地农业专家的指导对种植方法进行了微调,结果产量提高了30%,而且抗病能力强、颜值高,被药材批发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抢购”。
数字化、标准化、可追溯
在江西唯一的中药材市场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从事中药材批发十几年的刘罗山经营着一家店,去年销售额约为800万元,在这一批发市场属于中上游水平。“我的药材主要销往江西本省和周边省份。”他认为,中药材要出口,首先要严把质量关,进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原先都是小而散的种植模式,东家两亩,西家三亩,无法溯源,没法控制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