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非遗+旅游”如何实现 1+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7
摘要:四川有7项世界级、139项国家级、611项省级非遗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近日发布全国十大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入

  四川有7项世界级、139项国家级、611项省级非遗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近日发布全国十大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入选。此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0条非遗旅游线路。

 

  目前,四川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遗名录项目7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省级非遗项目611项。色彩斑斓的非遗文化,怎样与旅游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探索

 

  非遗与旅游此呼彼应

 

  今年端午节,成都又迎来八方游客。宽巷子的多家茶馆,挤满边喝盖碗茶、边欣赏川剧折子戏的外地游客;不少年轻人,边逛边捧着“三大炮”“军屯锅盔”大快朵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融合,对外地游客有着强大吸引力。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内核和旅游发展的统一。”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说,二者融合既可增加旅游内涵和底蕴,也能通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火把节自举办以来,从单纯的祭火、照岁、祈年等为特征的祭祀性节日变成综合性节日。2006年,彝族火把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外,还成为西昌、布拖、普格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2018年,380余万游客为了一睹火把节独特的风情涌入凉山,火把节旅游收入达15.3亿元。

 

  非遗资源带动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在四川,彝族火把节不是孤例。今年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当地接待游客360万人次,旅游创收近20亿元。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的核心属地,崇州市竹艺村将道明竹编的创新发展与川西林盘规划整治有机融合,以“非遗+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旅游”的创新形式,让竹艺村成为“网红村”。目前,竹艺村开发的竹编非遗创意旅游商品达300余类,2018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1.2亿元。

 

  省非遗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表示,游客对旅游的深度文化体验诉求越来越高,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成为旅游富矿。以彝族火把节为例,除节日狂欢外,彝族口弦音乐、阿都高腔、赛马以及银饰服饰等,都吸引着游客。

 

  发展

 

  非遗之旅可感可赏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非遗+旅游”实现1+1>2?专家们认为,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文创等都是发展方向。

 

  今年底,四川将推出10条非遗旅游线路。非遗之旅以非遗项目为核心,旅游线路为依托,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区和体验基地等为载体,通过产品设计、线路策划,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融合。

 

  非遗在旅游线路上的呈现,要求可体验、可欣赏,甚至可以带回家。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丰富10条非遗之旅的内涵,提升吸引力,四川还将命名上百个非遗体验区,构建以旅游线路串联非遗项目,进行深度体验的文旅融合网络。非遗体验区和非遗保护实验区等将培训一批既有非遗知识,又符合旅游接待规划的人才队伍。

 

  四川非遗资源的文化底蕴、展示方式都需要深入提炼。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喇明清认为,“非遗+旅游”形式多样化,可有针对性进行非遗文创、非遗节庆、非遗研学、非遗演艺等。“蜀绣、竹编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走进生活。当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创意结合,这种有文化积淀的旅游产品可吸引游客。”四川还拥有川剧等非遗演艺及羌年等民俗文化节庆,对特色音乐舞蹈及节庆、民俗等文化的开发和呈现,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景区可通过演出活动提升内涵,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展示非遗技艺,又可推广非遗文化。”

 

  据悉,根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四川将完成成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把非遗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