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建立均衡稳定协调的大国关系框架,自然要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更何况俄罗斯又是我们的最大邻国。我们两国不仅有40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而且还有着源远流长同时又错综复杂的相互交往史。可喜的是,冷战结束近30年来,中俄关系始终处于良性互动轨道。两国不仅结成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还以此为基础,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领土问题,缔结了睦邻友好条约,使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与时升级,最终升级为坚实而可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譬如,1994年美国与欧盟宣布对俄进行制裁,将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并且还集体抵制俄罗斯主办的索契冬奥会时,习近平主席打破中国领导人从不参加国外体育赛事的惯例,专程去索契出席了这次冬奥会开幕式,在俄罗斯国际处境异常困难时,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政治支持。再如,2015年时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社会在如何评价二战历史,如何研究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中俄两国作出了共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重大决策。两国领导人不但高姿态地参与了对方举办的所有重要纪念活动,同时还派军人方队到对方首都参加了胜利日阅兵仪式,毫无保留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成熟性、稳定性与可靠性。 当然,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目前还不尽如人意。两国贸易额最高时也不过900多亿美元,远不符合双方的发展潜力和现实需要。但最近两年,双方在能源资源、航空航天、国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投资等领域互利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大。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共同反对冷战思维,共同抵御新霸权主义,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协调力度都在进一步增强。我们都知道,普京总统曾经说过:“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习近平主席也曾明确表示,他相信中俄关系能如大船远航,彼此扶持,乘风破浪。他同普京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和良好的个人友谊,保持年均5次会晤的频率,共同引领和规划两国关系发展。去年6月普京访华时,他再次指出,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熟、稳定、牢固,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方愿同俄方一道努力,久久为功,巩固高水平互信,拓展各领域合作,深化人文交流互鉴,密切国际协调配合,把中俄世代友好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我理解,正是出于此种考虑,2018年9月,中国派出3200名军人、900多台武器装备、30多架军用飞机,参加了40年来俄罗斯境内最大规模的军演。在美国决定实施印太战略,决定恢复第二舰队,公开宣称中俄两国是其战略对手的大背景下,中方为加强中俄关系而采取的系列行动,意义重大而深远。 问:于教授,如您所说,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和最重要的邻国,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发展和升级,对于中国营造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极为重要,对于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重大而深远。但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仅靠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做出更大的努力。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您说的很对。中国是当今世界周边环境最复杂的一个大国。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因此,营造并维护睦邻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体布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前几年,我国周边地区一度呈现北部西部总体稳定、东部南部日趋紧张的复杂形势。北部西部总体稳定,是说中俄、中蒙、中国与中亚各国通过打造成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功地打造出从中亚到东北亚部分地区的合作发展态势和安全对话格局。对中国而言,这两个地区的总体安宁与稳定极为重要,因而也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的结果。 东部南部趋于紧张,问题就比较多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一,是指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的关系得不到改善,朝美两国根深蒂固的敌意和对抗有增无已,朝核危机发展到了近乎无解的地步;其二,是指中日关系因日方在历史问题上立场严重倒退,在钓鱼岛归属等领土主权问题上向中方无理取闹,在地区安全和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向中国发难;其三,是指南海地区的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曾经严重激化,菲律宾越南等国恣意妄为,美国等域外势力趁机浑水摸鱼,南海地区局势一度接近于军事冲突临界点;其四,是指南亚地区安全形势险象环生,盘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国际恐怖势力异常活跃,对我国西部边陲的安全与稳定构成现实威胁,中印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又不时升温,2017年夏竟形成两国军人对峙70余天的边境危机格局。 综上所述,我们说中国周边环境最为复杂,并非夸大其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周边环境又是充满变数的。最近几年,经过中方与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南海局势的危险性已经大大缓解,中国与相关国家发生大规模冲突的现实性基本上可以排除。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自去年边境地区军人对峙破解后,得到了明显改善。去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一道接收印度为该组织成员,同时与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南非一道,积极推动“金砖合作”进程,使中印关系很快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邀请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耐心细致地做印度领导人的工作。从古代文化交流与学术来往,讲到文明的互通与互鉴,再到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多领域务实合作,中印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超乎人们预想的积极变化。虽然印方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仍有一定疑虑,但中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影响。相反,从最近两年的统计数据看,印度已经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中国对印度投资增长速度,两国贸易额超过800多亿美元,已经非常接近于中俄两国同年的贸易额! 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以韩国总统易人为契机,加大了对韩工作力度。因韩国上届政府引进“萨德”反导系统而遭到损害的中韩关系,在习近平直接推动下,有了大幅度改善。与此同时,中方以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为契机,全力调整对日关系着力点,实现了中国总理时隔多年重新访日,重新启动了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并且中日领导人20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高峰会晤。在推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中方坚持既有的原则立场,同时加强在联合国框架内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促使朝鲜作出了放弃核武开发、终止导弹试射的重大决策。在半岛北南双方关系有明显改善,朝美对话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朝鲜最高领导人三次访华,中朝两国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高峰会晤,同时开始了新形势下的全方位密切合作。总体上说,整个东北亚地缘安全格局的改变趋势是良性的,各方关系走向至少看目前是积极的。这也是我们观察周边环境发展变化,思考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大势所必须注意的重要因素。 |